限制死刑的適用,是文明程度的提高,但并不等于刑罰可以減少威懾力度。因為迄今為止,刑罰仍然是人類社會對付犯罪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對貪官不能廢除死刑——這是近日舉行的“檢察權(quán)優(yōu)化配置”學術(shù)研討會上,法律專家們提出的,雖然“我們總體的發(fā)展方向是穩(wěn)步地減少死刑,但對貪污、受賄數(shù)額比較大的,還是要判幾個死刑。”
廢除和減少死刑是文明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但當貪污成為社會的大問題,乃至成為制約社會正常發(fā)展的“毒瘤”,貪官的死刑廢除就不能讓民眾信服了,專家為此提出的對這類人保留死刑的建議是合乎民意的。雖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其中的核心,但和擺地攤為生的普通民眾相比,這樣的社會底層民眾,是沒有能力和途徑進行貪污腐敗的。目前的現(xiàn)狀是,只有官員有公權(quán)力,其中的貪官拿著公權(quán)力牟取私利。如果只是從懲治機制上去追求平等,就可能帶來更大的不平等,因為貪官、腐敗問題所反映出的,本身就是社會的不公,原本應該有各種機制來防止,如果到死刑這道最后防線上時提出理性,提出平等,百姓肯定難以理解和接受。因為,貪官憑借事發(fā)之前建立的關(guān)系網(wǎng),甚至牟取的非法財富,足以使他們在鋃鐺入獄之后仍舊擁有特權(quán),再次通過花錢、行賄,獲取減刑、假釋、保外就醫(yī)等,這樣通過人為的運作而獲得“避風港”的并非少數(shù),畢竟我們的公檢法并非純潔的“世外桃源”,很多環(huán)節(jié)沒能和我們廢除死刑的文明初衷同步……在這種背景下,對貪官保留死刑,也是符合民眾認同的“亂世用重典”,是新形勢下必要的“特事特辦”。
限制死刑的適用,是文明程度的提高,但并不等于刑罰可以減少威懾力度。因為迄今為止,刑罰仍然是人類社會對付犯罪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而刑罰如果過于輕緩,失去其應有的威懾力度,則犯罪者本人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受害者也會因此對社會產(chǎn)生仇視。具體到貪官,其罪惡的受害者是整個社會,遠比單一的殺人放火所傷及面要大得多,對這種行為不保留死刑,很容易使刑罰失去應有的威懾力度,甚至將讓刑罰的功能喪失殆盡。
死刑具有強大的威懾力毋庸贅述,但并非死刑規(guī)定得越多,犯罪便越少。我國1997《刑法》對60余種罪名規(guī)定死刑,罪種過多,反而導致死刑威懾力減弱。因此,在向?qū)崿F(xiàn)死刑廢除的最終目標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必須限制死刑的適用對象,完善死刑復核程序,如此,才能使越來越少的死刑判決發(fā)揮更加清晰的懲戒效果。在限制適應對象和復核過程中,貪官的量刑過程也得以透明公開,除了幫助其判決的客觀,也是對貪官“預備役”的一種最好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