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家莊前來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報到的小黃,8月31日就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了威海。這兩天,小黃的媽媽試吃了大學里的4家食堂。“還好,食堂飯菜的種類很全,不怕女兒吃苦了。”(9月3日《齊魯晚報》)
這也算是“可憐天下慈母心”的另類版本了。估計這位母親陪女兒的時間還是不夠充裕,否則的話,除了“為女試菜”,完全還有可能再去“為女試睡”或“為女試學”。只是她肯定不曾想過,如此細致周全的“代試”之愛,卻只會助長顛倒的感恩教育。
每到新生入學、兒女遠行的時候,媒體報道關于“親朋護駕”、包辦手續(xù)的新聞從不少見。不是說舐犢情深、疼愛兒女是一種錯,而是講,想讓子女盡快“長大”、懂得感恩,這樣的過分寵愛與溺愛,只會成為事與愿違的“負能量”。
從來就有“窮人孩子早當家”的說法。為什么能夠“早當家”?一個主要的因素,便是“早吃苦”、“早懂事”。而也正是有了自身體會的“苦基礎”,這些孩子才愈能推己及人地想到父母的艱辛與不易,進而更能明白“感恩”二字的真正含義和價值。
相比之下,一些“蜜罐中長大”的兒女,看起來幸福無比,其實卻無異于斷裂了其年齡與心智一起成長的關鍵一環(huán);習慣了順風順水、有求必應的溫床式培育,一旦遭受挫折、面臨逆境,往往便會不知所措,甚至怨天尤人地無法承受。如此這般,別說想到感恩,能夠不去責怪和怨恨父母,恐怕已是“乖巧”表現(xiàn)了。
網(wǎng)友的議論最是言簡意賅、一針見血。針對“為女試菜”的慈母之舉,有人便直率相告:把這份心思用在你的父母那兒,而不是子女身上,那才叫聰明,也才真正的感人至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