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在高考前后邀請專家“坐堂”,開設專門的考生心理輔導欄目。學校對那些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進行回訪,給予特別照顧,也可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
四川崇州市考生王倩今年第二次參加高考。她沒有等來錄取通知書,卻給家人留下了一封遺書。當?shù)弥约阂?分之差未上理科三本線,她選擇了以自盡了結人生。
這起悲劇,讓人唏噓不已。欲圖自盡的王倩,除喝下家里的農藥,還用水果刀割腕,可見她求死決心有多么強烈。盡管她知道,自己的離世會給家人帶來莫大痛苦。在失敗面前,她還是無法面對未來。生命與高考,二者原本不構成對比。但在此時,天平卻以讓人心悸的方式倒向高考這邊。
在許多高考失利的考生心里,人生或許就是這樣,不成功,便成仁。這是極其荒謬的想法,可它卻又非?,F(xiàn)實,在有些人的頭腦意識里,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
如何讓考生突破心理牢籠,走出落榜的沉重陰影?考后心理輔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這件事情似乎提了好幾年,始終淪于形式。例如有的學校雖設有心理活動室或心理輔導教師,但哪個高考落榜生會愿意回到校園里尋求幫助?
做好這件事情,其實不難。許多城市設立青少年心理干預熱線(服務平臺),不妨在高考前后邀請專家“坐堂”,開設專門的考生心理輔導欄目。學校對那些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進行回訪,給予特別照顧,也可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此外,家長在這時候給子女關愛和鼓勵,也是理所當然。
這也說明,考后心理輔導,難就難在有沒有這個“心”。如果整個社會都把高考看成天大的事情,考生平時就感受到這種有形或無形的壓力,光靠心理輔導很難讓落榜考生盡快走出這段陰影。每年高考前,整個社會如臨大敵,考生父母為給孩子營造“良好”考試環(huán)境,不惜在路口擋車攔人,這就是一個形象的注腳。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落榜考生又怎么可能以輕松心態(tài)看待考試結果?
這里并不想失之片面地把責任推給社會或高考體制,而是想說,既然全社會那么重視高考,就應同等重視高考制度下的“人”,給予每一個考生同樣的關愛。當人們?yōu)楦呖紶钤獨g呼,也該給落榜考生應有的鼓舞,這才是一個正常社會。高考不是一道非過不可的坎,對那些離場考生,不妨致以“敬禮”。
本報特約評論員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