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質(zhì)樸憨厚的農(nóng)民,每周捐出15元,幫助困難地區(qū)的群眾,7年來從未間斷過。他以微薄之力撒下了一片大愛的種子,被鄉(xiāng)親們親切地稱為“最美平民慈善家”。他就是今年56歲的河南省方城縣拐河鎮(zhèn)東麥村農(nóng)民余年。據(jù)統(tǒng)計,7年來,余年共向災區(qū)捐款13次,累計捐款達6000元。6000元對于一位家徒四壁的拾荒人來說,簡直是天文數(shù)字。(8月4日《中國青年報》)
這樣的“凡人大愛”故事的確很感人。但在筆者看來,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最美平民慈善家”的“活法兒”。這從其兩句憨厚而樸素的話語中就足見一斑。一是,“俺無兒無女,對物質(zhì)生活要求不高,只要不生病,生活就過得去。能幫助別人,俺心里帶勁兒。”二是,“做善事真好!俺要做下去!”
在有些人看來,一個拾荒老人未免太卑微了,而我以為,洋溢在余大爺心中那份找到活法兒的充實與自豪,真叫人羨慕。其實,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不就是不斷尋找活法兒,并為之奮斗、為之驕傲的過程么?與那些揮金如土、妻妾成群卻精神空虛的大款們、腐敗官員們比起來,到底誰更幸福,可能還是個問題。余大爺或許沒聽說過人生哲學的大道理,但他分明在對象當中把握了自我,使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徹底對象化了。這大概是很多尋夢人終生尋覓卻永遠達不到的境界吧。
余大爺?shù)摹盎罘▋骸逼鋵嵰碴U明了一個“真理”,便是,只要心存大愛,志存高遠,眼前的、暫時的困難往往變得不那么可怕,甚至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一份超越的喜悅與自豪。這樣的人生當然也有煩惱和無聊,也會偶爾感到“沒意思”,因為人畢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智的動物,不可能永遠處在亢進的狀態(tài)之中。但心存大愛、志存高遠的人不會讓這種消極的情緒成為生活的主旋律,不會讓它左右自己行進的腳步。這個意義上,只有心存大愛,志存高遠,才是真正強大的人,才是活得“有意思”的人。
當然,如果我們的思考再深入一步就會發(fā)現(xiàn),余大爺?shù)摹盎罘▋骸睙o非是告訴人們要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即對物質(zhì)條件,要低標準、低要求,“知足常樂”;對精神生活,要盡量高標準、嚴要求,取法乎上,永不滿足。對待別人和社會的給予,要滿懷感激地盡量“知足”;對自己給予別人和社會的,不能輕易滿足。有所“知足”,才能從小的“知足”體會到人生的滿足;有所“不知足”,才能激發(f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雄心壯志。不斷地否定“知足”,才能走向更大、更高的“知足”,同時,“常樂”的質(zhì)量和層次才會有所提高,個體對社會的貢獻才能更大、更有意義。
最后,我想說的是,在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活法兒”越來越具有相對性。但無論怎么說,余大爺?shù)摹盎罘▋骸倍贾档梅Q羨。畢竟,這種活法,契合了時代要求,代表的是一種主流價值觀,體現(xiàn)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我希望更多的人也想做余大爺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