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公眾不乏愛心,我們的社會慈善機構不乏捐助捐獻的熱情,問題是行善者和被捐助者,在平時是一對似乎沒有關系的“平行線”。
2013年9月3日,在浙江海寧市一間出租屋內,年過半百的、來自貴州畢節(jié)的陳文才抱著孫兒陳顯陽,哽咽著說:“有這么多好心人關心我孫兒,我是高興得掉淚?!苯衲?月7日,剛滿一歲的孫兒陳顯陽被櫻桃核卡住氣管,后雖被取出,但因堵塞時間太長,孩子缺氧,在重癥監(jiān)護室治療一個月。家里錢花光了,為了救兒子,6月11日,陳顯陽的父親竟然拿著菜刀和扳手去搶銀行。
這起銀行搶劫案根本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一名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拿著菜刀和扳手去搶銀行,純屬“自投羅網(wǎng)”式的“找死”。但這樣的“殘酷的”搶銀行獲得“關注”的事例卻讓人辛酸。
我們的社會公眾不乏愛心,我們的社會慈善機構不乏捐助捐獻的熱情,問題是行善者和被捐助者,在平時是一對似乎沒有關系的“平行線”,但良性的正常運行的慈善機構和慈善行為,能夠在任何一名公民個體有需要的時候及時出手,體現(xiàn)一對平行線的“交際”和“接駁點”。在現(xiàn)實中,原本應該“交際”的一對平行線,不能正常交際,卻總是靠“搶劫”“私刻公章”“跳樓”或“跪求”等意外或慘烈的行為得以“接駁”,才得以引發(fā)慈善行動和社會關注,足以說明慈善機制不正常。
搶劫銀行為救患兒,一方面有身為父親的不理性,但另一方面未必不是因為社會慈善和愛心行動的過度滯后。正是因為應該被救助捐助人群,事實上的信息相對封閉和缺失,導致“找錢無門”后的鋌而走險。慈善是社會的潤滑劑,是稀釋暴戾、消彌陰暗的重要力量,在一個暴戾和暴力頻繁發(fā)生的地方和社會,慈善的因子一定是缺少的、機制一定是欠缺的。這位帶有極端色彩的父親應該為其違法犯罪行為痛醒,但社會慈善卻更應該為其慈善行動的“遲到”深深自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