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日前報道,晉中市榆次區(qū)劉某和朋友就餐時,旁邊一張桌子上幾名二十歲左右的男子結賬離開十多分鐘后,突然手持鎬把、砍刀等怒氣沖沖地返回。劉某和朋友王某還沒反應過來就已被來人打倒在地。最終,劉某因急性特重性顱腦損傷而去世。報道結尾說:“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兇手毆打他人的原因,竟然只是劉某多看了他們幾眼。”
因“眼神”導致命案,確實“讓人無法理解”。但記憶中,類似的暴力案件并不鮮見。僅僅是去年,媒體以“眼神”為標題報道的暴力案件就有多起。譬如:天津每日新報報道,《一個眼神引發(fā)命案,男子脾破裂死在天津一網(wǎng)吧外》;廣西南國早報報道,《14歲男孩當街被毆,打人者稱被其鄙夷眼神所激怒》。早幾年,湖北媒體也有報道,《眼神惹禍招來一頓打,兩行兇者昨被批捕》;江西江南都市報也有報道,《打工仔因一個眼神遭棒擊刀捅,求人報警遭拒》。
這些報道雖然以“眼神”為切入點,找到了案情的導火索。但遺憾的是,由于報道過于側(cè)重于警方如何破案,而缺少對“眼神”招禍原因的更深層次分析。比如法制日報去年的一則報道,《一個眼神引發(fā)的血案———黑龍江同江市興華邊防派出所破獲“4·29”殺人案紀實》,雖標題如此,可重點還是強調(diào)警方如何“雷霆出擊”,而對“一個眼神引發(fā)的命案”,只是“感到驚訝和錯愕”。
一件悲劇事件發(fā)生后,首先應該譴責兇手的殘忍,對受害者表示同情與悲憫。不過,既然注意到了“眼神”致禍的因素,就該進行具體的分析。綜觀這些案例可發(fā)現(xiàn)兩大特點:一、屬于“激情犯罪”,這個法律術語因李玫瑾教授在藥家鑫案時的發(fā)言得到了普及;二、主體大多是青少年。
事實上,社會上和公檢法系統(tǒng)的一些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專家,也注意到了這種現(xiàn)象,比如湖南省茶陵縣檢察院檢察官對媒體表示:“過去,我們很少聽說因小事而殺人的命案。但現(xiàn)在,一句口角、一個眼神都成了殺人的借口。這種現(xiàn)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span>
眼神是一種天然的身體語言,不僅可以傳遞信息、引導互動,還可以控制行為。媒體曾報道湖北20余名城管列隊圍觀商戶,用眼神治理占道,就說明眼神在人際溝通中具有神奇的力量。人們從中可以看出善意甚至感受到愛意,也可以看出挑釁、不滿、鄙視,以及對隱私的窺探,或者具有性意味的挑逗。那些具有否定性評價或者冒犯他人的侵略性眼神,往往導致對方采取更為激烈的方式予以回應,“以眼還眼”之后,很快就演變?yōu)椤耙匝肋€牙”。
當然,我們不能苛求那些悲劇事件中的受害者,但一起又一起因“眼神”引發(fā)的悲劇,既“讓人難以理解”又“不難讓人理解”。如果人與人交往中多用一些平和、友好的眼神,如果我們能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他人,有些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