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诮ㄑ?/a>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慕課”只能作為傳統(tǒng)課程的補充
“慕課”只能作為傳統(tǒng)課程的補充
來源: 紅網 作者:黃啟龍 時間:2014-03-17 17:22
  由于現(xiàn)代網絡技術、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教育觀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通過網絡學習,可能會比在教室里學習的效果更好。于是大約在2011年出現(xiàn)了第一個MOOC(是“MassiveOpen On lineCourse”的縮寫,意為“大規(guī)模的網絡開放課程”)平臺。MOOC(稱為“慕課”)很快席卷全球高校,如今已開始向中小學領域滲透。
  
  筆者認為,“慕課”不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只能作為傳統(tǒng)課程的補充。原因如下:
  
  違背“因材施教”原則。學生因年齡、智力、生活閱歷、身體狀況、家庭狀況等差異,掌握知識的程度就有不同,要求教師“因材施教”。而“慕課”讓老師只能按同一標準來設計和編排課程。一般以尖子生的水平設計課程和教法,大部分學生觀看之后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違背了“因材施教”原則,脫離了教育本質。
  
  影響師生交流。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慕課”形式卻成了教師唱“獨角戲”,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狀況,學生有疑問也沒問的地方。師生之間沒有了語言交流,也就沒有了情感交流。學生是要用情感去感化的,學生的品行提高既靠“言傳”也靠“身教”,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
  
  助長了學生的惰性。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本來就不強,組織他們在教室里上課,有些學生還開小差,那么不放教室里,要他們自己在網絡上學習,他們有那么自覺嗎?他們要么不學,要么“身在曹營心在漢”。
  
  加重師生負擔?!澳秸n”形式將老師變成了演員,每一堂課都像一個精心編排的節(jié)目,課程設計成了影視制作。老師為了“節(jié)目”精彩,為了得到社會好評,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搞“形式主義”。這就加重了教師的負擔。學生也不輕松,譬如不懂的地方,老師若當面點撥,一“點”就懂,而“慕課”形式,學生看幾次視頻可能還弄不懂。
  
  再說條件也不成熟。學校,尤其是中小學,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沒有幾個學校有網絡設備,沒有幾個教師能制作網絡課程會網絡教學;沒有幾個家庭有電腦有網絡。
  
  事實上,在我國,對在線教育的探索早已有之,如政府主導的電視大學、高校主導的網絡學院、教育部開發(fā)的高?!熬氛n程”等,社會認可度一直不高。原因有主觀的(學生缺乏自覺)也有客觀的(沒有設備)。筆者認為,“慕課”仍然只能作為傳統(tǒng)課程的補充,學生在課上漏掉或者沒聽懂的知識點,回去可以通過看視頻來彌補,但不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
  
  文/黃啟龍
(編輯:李琳)
?

網友回帖

       6chong.cn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