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15日印發(fā)該意見,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意見將于5月1日起施行。意見指出,對符合法律規(guī)定條件的案件,人民法院必須依法受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撓法院受理案件。
之所以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是為了解決現(xiàn)實中立案難、立案慢、選擇性立案等等不合理現(xiàn)象。舊有的“立案審查制”下,法院的職權處于絕對強勢地位,而公民的起訴權則相對弱勢,這顯然不利于民眾及時、公平地獲得司法救濟。且就具體操作而言,原先“審查立案”的機制設計,也給“法外因素”干擾法院獨立履職,提供了切入口和時間差——于此,“民告官”案常被以各種理由拒不立案,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就實際效用來說,立案登記制的確立,使得公民訴權得以伸張,使得依法維權更加容易。而從程序層面來看,立案登記制改革,也體現(xiàn)了司法專業(yè)主義的立場。由“先審查,后立案”變?yōu)椤跋攘?,后審查”,減少了不規(guī)范、不透明的案外程序,從而讓從訴狀接收,到要件審查,直至案件審判的一系列過程,都置于完整、前后連貫的體系約束之下。這種調整的最大意義在于,實現(xiàn)了整個司法辦案鏈條的延生與閉合。
當然,必須厘清的是,“立案登記”并不意味著有案必立,也不意味著立案必審。立案與否,仍要取決于“形式要件”比如說訴狀的文本、格式等,是否合乎登記要求;而立案后審理與否,則要看法院的管轄權、當事人的訴訟資格等等審理要件,是否能通過實質審查……立案登記制并未擴充公民的訴權,而是盡可能保障公民訴權。
理想狀態(tài)下,立案登記制必將有助于民眾依法維權、獲得司法救濟,可這一切的前提,自然是能確保其真正落實。意見專門強調,“法院要自覺接受監(jiān)督,對問題及時回應。對有案不立、拖延立案等違法行為,嚴肅追究有關人員和主管領導的責任”。此般表述雖然強硬,可若缺乏一套縝密的實施細則兜底,也未免失之寬泛。因此,該意見在正式施行后,還需要更加具有約束性的配套細則,只有落實到位,才能真正實現(xiàn)法治進步。
?
?
相關鏈接:
《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全文)我國法院5月1日起全面實行立案登記制 做到有案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