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期間,有同事為成功躲避“催婚”而自鳴得意:父母屢催無果也就懶得問了,然后他在三親六眷面前隆重贊揚父母的“大度”,讓本想“關心”他的親朋欲言又止。最近這些年,回鄉(xiāng)過年,類似的“逼問”都會成為網絡熱點:什么時候結婚?什么時候買房?一個月掙多少錢?有年輕人為此編出“應對攻略”:這個嘛呵呵呵,那什么哈哈哈,橫批是:阿姨吃菜。
鄉(xiāng)土社會注重守望相助,鄰里比肩而居,親戚互幫互助,溫情脈脈講究的就是一個知根知底乃至刨根問底,但放在講究群己邊界的現代語境,也意味著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寫字樓的“Cindy”在返鄉(xiāng)過年時變回了當初的“二丫”,卻還帶著城里人的價值觀念。于是,在老家人看來是出于關懷、釋放善意的“必答題”,年輕人卻不領情,甚至成為“最害怕面對的問題”。
只是,在年輕人急著給以“關你何事”的反擊時,或許也該變換角度想一想,這些尷尬詢問,是否也是在表達對親人命運“與我有關”的關懷?方式或許陳舊,但關懷直抵心靈,而這恰恰是城市中原子化社會所缺少的溫度。逃離了親朋鄰里之間的黏稠關系,沒有小孩的勾肩搭背、嬉戲追逐,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恩怨互動、熱鬧關系,親戚朋友的“催”,如果只換來“關你何事”的回應,到最后,恐怕就會對任何事情都不再關心,生發(fā)出“關我何事”的冷漠,這樣真的好嗎?
這個春節(jié),很多人在朋友圈曬出老照片,配上父母嘮叨溺愛的兒時故事。實際上,今天我們憶起兒時的境遇,明天的我們同樣會念及今天的關心。城市生活的自由,躲開了鄉(xiāng)土人情的“圍追堵截”,卻逃不過內心孤獨。飯局上“朋友”很多,推心置腹的鳳毛麟角;朋友圈里“點贊”很多,深入交流卻寥寥無幾;鄰里之間見面不打招呼,卻習慣于通過防盜門的貓眼觀察彼此……很多人心生感慨:城市社區(qū)還只是一個生活場所,鄰里命運的有機關聯若即若離。
“關我何事”,包含著獨立與冷漠的兩面,即便能夠保衛(wèi)個人私域,卻難以帶來歸屬感、存在感與安全感。“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渴望陪伴、期盼被愛,是人內鑠于心的基本訴求。回家是對曾經的集體生活的回歸,而即便返程之后回到彼此平行的原子化狀態(tài),人們也在尋找相互關聯的連接。城市社團、民間組織、志愿行動等方興未艾,陌生人彼此合作也相濡以沫;甚至是備受爭議的廣場舞大媽,不也是屬于自己的社群生活嗎?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比瞬荒茈x開群體的語境,需要關懷與認同。從這個視角來看,家鄉(xiāng)人的“尷尬”提問,如果能夠更加注重表達方式,或許就能在釋放善意的同時避免尷尬;城市的原子化生存,如果能夠更多一些人情味,或許就能防止孤獨寂寞而讓城市更有溫度。鄉(xiāng)村可以學習城市的表達方式,城市也需要留住鄉(xiāng)村的脈脈溫情,在這樣的城鄉(xiāng)對視中,彼此才能共享群體溫情。
有學者說過,過年的時候,故鄉(xiāng)、故土、故人特別重要,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園和生命的原點,一解鄉(xiāng)愁。每逢大年,無論是公務員、企業(yè)家,還是打工仔、個體戶,很多人會不約而同地趕到老屋前后,握手寒暄、互相拜年。這種情感紐帶,直可追溯至中華文明生根發(fā)芽的遠古,來自血液里流淌著的樸素意識。滾滾向前的城鎮(zhèn)化大潮下,大多數人都將在城市安家立業(yè),我們應該把這份溫情的種子帶到城市,讓離開鄉(xiāng)土的人們仍然相互依偎,這是中國式的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濒斞赶壬倪@句話感動了一代代人,它提醒人們: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大家都是一個彼此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
?
相關鏈接:
102歲馬識途將出新書 “憶”兩次見魯迅細節(jié)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刪除毛澤東魯迅等課文言論嚴重失實罕見魯迅書法作品逾300萬元成交 每字19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