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多個時段撥打多地的市長公開電話等政府熱線電話,發(fā)現(xiàn)不少存在等待時間過長的情況,要么長時間占線,要么撥通后無人接聽。在撥打東北某中心城市的市長公開電話時,記者連續(xù)撥打100多次無法接通,也沒有任何語音提示信息。不少群眾向記者反映,用半小時甚至1小時以上才能打通政府公開電話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5月16日《半月談》)
政府設立熱線電話的主要目的,是給咱老百姓提供一條咨詢和投訴的渠道,方便咱老百姓辦事,也讓政府機關更好的為人民群眾服務。應當說這本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好事、好舉措,但一些地方的政府熱線打不通、難打通,好事卻沒有辦好,讓群眾很是“窩火”,也讓政府熱線形同虛設,無法發(fā)揮真正作用,背離了設置政府熱線的初衷,損耗了政府公信力。
實際上政府熱線不通暢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國內(nèi)第三方調查機構零點研究咨詢集團零點公共呼叫中心早在2012年發(fā)布的首份《全國公共服務熱線服務質量獨立測評報告》就顯示,有1/5的可能性,發(fā)現(xiàn)熱線打不通;在能打通的熱線中,你有1/3的可能性需要撥打兩次以上,且態(tài)度冷漠;越是政府職能部門的直屬熱線,打不通的幾率越高。但時至今日,政府熱線打不通問題卻沒有根本性改變,依舊不暢通。
政府熱線淪為擺設,淪為寒心熱線、“窩火”熱線,直接原因無疑在于政府機關以及工作人員缺乏責任心,沒有把群眾的大事小情放在心頭上,沒有擔負起服務者應有的角色。但從深層次原因上說,說到底是政府部門在政府熱線的設置上是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缺乏上級部門和外部的有效監(jiān)管。按照各地政府熱線、政府機關熱線的設置,以及政府熱線接到市民電話如何處理,都是政府部門自己說了算。即便是政府熱線工作人員直接摘下政府熱線的聽筒,讓政府熱線一直處于占線狀態(tài),市民的電話打不進去,市民就沒有任何辦法,投訴也無門。換句話說,政府熱線是熱還是冷,對政府熱線工作部門和人員不會產(chǎn)生任何影響。
可見,要暢通政府熱線,讓政府熱線真正成為溝通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關鍵要強化監(jiān)管。首先,建立政府熱線管理機制,政府熱線如何接市民電話,接到市民電話怎么處理等,都建立一整套規(guī)章制度,為工作人員提供參考和依據(jù)。其次,建立和加強政府熱線工作人員的考核機制,對于違規(guī)工作的,要進行懲處。在這一點上,要引進市民的評價權。同時,政府熱線工作狀況應按月度對社會公開。再者,所有政府熱線應當統(tǒng)一起來,統(tǒng)一到一個號碼上,以目前各地流行的12345就很好。群眾反映、投訴的問題、內(nèi)容,根據(jù)部門分類交到職能部門處理。必要時,可以支持民間機構開通類似熱線,與政府機關進行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