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火索最后爆發(fā)
至此,警方的調查告一段落,公眾也沒有對《世界新聞報》對皇室的不敬表示太大反感,但是其他媒體對竊聽丑聞卻“窮追不舍”。
2009年,英國《衛(wèi)報》曝料稱,不少明星和政界人士都有理由相信,自己遭到了竊聽。面對這種指控,倫敦警察廳仍然拒絕擴大對古德曼案件的調查。
《衛(wèi)報》緊隨其后,又于當年7月21日報道稱,《世界新聞報》搞竊聽,受害者可能高達3000人。2010年,《衛(wèi)報》繼續(xù)報道稱,一名叫馬克思·克利福德的公共關系顧問從《世界新聞報》獲得100萬英鎊,作為“封口費”。
隨著輿論壓力的增加,2011年1月,倫敦警察廳正式展開了名為“威廷行動”的調查。科爾森迫于壓力,辭去了政府發(fā)言人一職。
整個事件就像潛藏的暗流,一點一點推進著。
2011年4月,因竊聽女演員西耶娜·米勒手機一事東窗事發(fā),《世界新聞報》副總編輯伊恩·艾德蒙被捕。
2011年6月底,工黨議員湯姆·沃森告訴下議院,在米莉失蹤四個月后,《世界新聞報》又竊聽了兩名10歲女孩的家人,這兩個女孩在2002年8月4日被綁架撕票。
2011年7月4日,導火索終于爆發(fā)!英國《衛(wèi)報》頭條報道稱,《世界新聞報》在2002年非法竊聽失蹤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電話,干擾警方破案。
《世界新聞報》對幾個無辜女孩的所作所為,終于點燃了國民的怒火,也將自己引向了“死亡”的境地。
英國人人自危
米莉事件是壓垮《世界新聞報》的最后一根稻草嗎?恐怕不完全是。
美國《大西洋月刊》分析,以前英國人以娛樂的心態(tài),閱讀《世界新聞報》上的各種名人爆料,因此更容易原諒該報此前的“名人竊聽”。而米莉事件改變了事情的性質,報紙的竊聽行為極大地傷害了這個悲劇的家庭,缺乏對人性的尊重。更為重要的是,這讓英國人突然意識到,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成為攻擊目標,所有的人都開始擔心自己的隱私安全,一下子人心惶惶。
在英國生活了十幾年的韓國人安妮卡用“害怕”來描述人們現(xiàn)在的心理。她說:“某些人可能會知道你不想公開的事情。以前我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自從這些丑聞被揭露后,會不自覺地擔心,是不是有人也在監(jiān)聽我的手機?!?/p>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