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普遍認為,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曾在6550萬年前撞擊地球并造成恐龍滅絕。不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日前提出新觀點:在小行星撞地球前,部分恐龍實際上已瀕臨滅絕。
此前關于恐龍滅絕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通過估算不同時代恐龍數量的變化,其結論很容易受到化石記錄差異的影響。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布魯塞特領導的團隊首次利用形態(tài)差異研究了恐龍滅絕,其原理是,一個種群中個體形態(tài)差異越大,種群總體而言更健康、更有活力。
研究人員利用數據庫計算了北美7個主要恐龍群體、近150個恐龍物種的形態(tài)差異后發(fā)現,在白堊紀晚期的約1200萬年間(約7700萬年至6550萬年前),小型食草恐龍如甲龍、腫頭龍,食肉恐龍如霸王龍、虛骨龍及尚未進化出先進咀嚼能力的蜥腳類食草恐龍種群的生物多樣性保持穩(wěn)定甚至有所改善,而部分體型、食量較大的食草恐龍如鴨嘴龍、角龍種群的生物多樣性在持續(xù)下降并瀕臨滅絕。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fā)表在英國新一期網絡期刊《自然·通信》上。布魯塞特認為,他們的結論雖然仍可商榷,但至少說明,白堊紀晚期恐龍種群在發(fā)生劇變,完全理解恐龍滅絕事件尚需更多研究。
布魯塞特說,大型食草恐龍在白堊紀晚期瀕臨滅絕的原因仍不明確,可能是由于海平面大幅變動及造山運動導致局部環(huán)境很不穩(wěn)定,處于食物鏈較低位置的食草動物首當其沖受到影響。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