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覺”擺脫了“文化啟蒙”狀態(tài)下主體性喪失的被動地位,“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開始主動認知自身文化并以獨立自主的姿態(tài)積極投身于新時代的發(fā)展之中。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有信心為探索出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國方案” ,為創(chuàng)造一套合理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更為公正的國際秩序作出自己的貢獻。而踏上這一征途的心態(tài)和底色便是文化自信。
晚清以降,中國向西方的學習經(jīng)歷了“器物—制度—文化”三個由淺入深的階段:從單純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發(fā)展為變革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組織形態(tài),最終演進為對中國文化的反思與批判。這一批判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仍未完結,其時的“新啟蒙”延續(xù)了歷史上數(shù)次文化啟蒙的思維方式,將中國文化置于后來者和劣等生的位置上,驅使其不斷追逐和效仿更為“先進”的西方文化??墒钦l曾想到,在短短的幾十年間,過去的“劣等生”竟然創(chuàng)下了“中國崛起”的世界奇跡。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飛躍式發(fā)展和國際影響力的大幅提升,“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成為全球性的熱門議題,而溯源至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優(yōu)越性便是其中一條重要的思路,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和重視也隨之日盛一日。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費孝通先生就曾提出“文化自覺”的概念。具體來說,“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 ” ( 《反思·對話·文化自覺》 ) “文化自覺”擺脫了“文化啟蒙”狀態(tài)下主體性喪失的被動地位,“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開始主動認知自身文化并以獨立自主的姿態(tài)積極投身于新時代的發(fā)展之中。以此為背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的“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的“文化自信”這一戰(zhàn)略任務也就有脈可循?!拔幕孕拧奔冉永m(xù)了“文化啟蒙——文化自覺”這一歷史發(fā)展路徑,同時也徹底揚棄了“啟蒙”壓力下的“劣等生”心態(tài),并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以更加自信、主動和開放的態(tài)度加入到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當代世界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95年中,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從站起來到強起來、富起來的脫胎換骨的歷史性巨變。這一偉大成就不僅意味著物質上的財富與成功、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上的先進和完善,更化育出支撐我們不斷前進的文化基因。在中華民族深厚獨特的文化基因中,既有五千多年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又有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包括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正是建基于上述三者的有機交融,既葆有傳統(tǒng)文化的古老輝煌,又承繼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正確發(fā)展發(fā)向,更能始終保持面向未來的開放品格。
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一句輕松的口號,或是偶爾為之的“故作姿態(tài)” ,而是通過不斷地打破舊有狀態(tài),在持續(xù)向外開放的過程中汲取新鮮有益的質素,從而完成對自我的超越。歷史進程中的自信者、變革者與入世者無一不是敢于自我超越和不斷攀升的勇者。日本學者竹內好在探索近代日本的發(fā)展道路時,曾提出“回心”與“轉向”這一對概念,可以作為我們理解文化自信的參考。他指出:“回心以保持自我而反映出來,轉向則發(fā)生于自我放棄。回心以抵抗為媒介,轉向則沒有媒介。發(fā)生回心的地方不可能產生轉向,反之亦然。 ” ( 《近代的超克》 ) 。如是觀之,文化啟蒙便是不斷“轉向”所謂的“先進”文化,無論如何勤勉地追趕“世界潮流” ,最終都將失卻自身文化的立足之地,真正的交流、互動與生長也就不再可能。所以不論是全面西化,抑或是固守傳統(tǒng),皆屬避世者“自我放棄”的一體兩面,進而封閉了現(xiàn)實中自我發(fā)展的無限可能。因為一味追逐“先進” ,其實是以他者的發(fā)展道路為自家前進的參照標準。西方先進經(jīng)驗當然有其可取之處,但必須內化為當代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才真正具有建設意義。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重要的是參與發(fā)展標準的制定,而非以某種外來標準“規(guī)訓”自己。當然,沉溺傳統(tǒng),同樣如此。相反,文化自信正是在不斷“回心”的基礎上,通過與多元文化的互動與對話,營造一次次自我變革的契機。只有在堅持自身文化的立場、特色與訴求的前提下,亦即在自尊、自愛、自信的基礎上,才能開展有效的自我反思與多元互動,不斷革新和發(fā)展自身的文化。這便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的“不忘初心”同時又強調要“繼續(xù)前進”的深意所在。
文化自信雖是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新近增加的第四個自信,卻被認為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將文化自信內化為時代普遍的情感結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才有不竭的動力。如若沒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就只能流于空談,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般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 《<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 )文化自然屬于“上層建筑” ,需要與一時期的物質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帶來了國際地位的顯著提升,中國人的“自信力”也隨之上升。而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上層建筑”也會反作用于“經(jīng)濟基礎” ,甚至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歷史一次次證明,在歷史發(fā)展的關鍵時刻,只有以先進理論和先進文化為導向,才能超克危機,開拓新路,奪取勝利。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如果沒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如果失去建設自身文化的領導權,中華民族的有機體就被抽去了“精氣神” ,從而陷入到“不知向何處去”的惶惑之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無法最終實現(xiàn)。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有信心為探索出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國方案” ,為創(chuàng)造一套合理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更為公正的國際秩序作出自己的貢獻。而踏上這一征途的心態(tài)和底色便是文化自信。我們既不能退回到封閉保守的老路,也不能步入盲目追趕他人的邪路,更不能陷入到唯我獨尊的“霸權”心態(tài)之中,而是要始終秉承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以更為獨立、開放的姿態(tài),投入到創(chuàng)生新世界的偉大實踐當中。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特約刊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