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自己的學生舉報后,最讓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弄不懂的,就是學生為什么會那么恨自己。
而隨著昔日師生反目成仇的故事浮出水面,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矛盾也再次引發(fā)人們的思考:研究生階段與其他教育階段最大的不同,便是學生的科研和生活都與導師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導師和研究生關系真正融洽的卻不多。
不少人都將師生矛盾背后的深層原因,歸納為研究生教育超常規(guī)發(fā)展的負面效應。研究生擴招后,一個導師帶十幾個乃至幾十個學生,很容易對學生無暇顧及;而通行的“項目養(yǎng)人”模式下的師生需求不對等,也使得師生關系易生裂隙。
雙方需求不對等易生矛盾
“我周圍恨導師的學生倒是很少,但對導師表示遺憾和不滿的很多?!痹谖靼惨凰?85高校讀碩士的夏季(化名)說。
在南京林業(yè)大學森林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李明陽看來,研究生學習期間,師生關系協(xié)調的前提條件是雙方需求得到滿足;而導師和研究生產(chǎn)生矛盾,正是因為雙方的需求和目標出現(xiàn)了偏差。
為何雙方的需求會不對等?他認為,一方面,大部分導師招生的首要目的并非培養(yǎng)人才,而是讓學生分擔科研任務;另一方面,大部分本科生讀研的目的,也并非出自對科研的真心喜愛,而是作為逃避就業(yè)的手段、考取公務員和事業(yè)編的敲門磚。
“因此,在此背景下,如果研究生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科研任務,導師自然會有怨言?!崩蠲麝栒f?!叭绻麑煵贾玫目蒲腥蝿针y度過大、占用時間過多、提供的科研補助過少,讓學生學位論文進展困難,畢業(yè)前夕平民教師又不能發(fā)揮人脈、幫助研究生覓得理想崗位時,學生便會心生怨言。”
“雙方和諧相處的理想狀態(tài)是: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圓滿完成了導師布置的科研任務,推動導師的學術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與此同時,研究生本人從中掌握了堅實的專業(yè)知識、深厚的科研素養(yǎng),并憑借著這些知識和素養(yǎng)找到理想的工作,過上幸福的生活?!崩蠲麝栒f,然而,仔細分析,這種和諧共處的前提條件對于大多數(shù)院校、大多數(shù)專業(yè)并不存在:在供過于求的形勢下,大多數(shù)學生畢業(yè)后所從事的崗位對專業(yè)知識或科研素養(yǎng)要求并不高;在“拼爹”盛行的社會氛圍中,學術水平的高低在某種情況下與經(jīng)濟收入成反比;而且不少學生認為情商比智商重要,與其努力讀書不如盡早實習、兼職,從而積累人脈提高情商。
盡管導師客觀上對學生疏于指導但更多問題還是出在學生方面
夏季的碩士生導師是三級教授,同時還是學院的副院長,帶了碩士、博士共50多名學生,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找項目、拿經(jīng)費,對于學生則無暇顧及?!皼]有項目,怎么評副教授、教授?”夏季說。
盡管3年間自己以第一作者發(fā)表了8篇論文,但到畢業(yè)時,夏季還沒怎么見過自己的導師,導師則連他的畢業(yè)論文都沒看過一眼。
因此,夏季把自己讀碩士的3年形容為“導師不導,學生不學”,并認為這是普遍存在的情況——“導師愛項目,不愛學生;學生愛前程,不愛科研?!?/p>
夏季認為,“代溝”也是造成矛盾的重要原因?!霸绞菍<?,課題越多的人壓力越大,所以有些導師自己是工作狂,就把學生也當作工作狂,認為他們每天待在實驗室是理所當然的;自己習慣了熬夜,也習慣晚上11點還給學生打電話;老人家還喜歡拿以前的經(jīng)歷說事,說當年畢業(yè)時一個月就200塊錢工資,住的都是沒窗戶的房子,非得讓我們感謝現(xiàn)在這個時代和社會?!?/p>
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安美建說,盡管客觀確實存在著導師對研究生疏于指導的現(xiàn)象,但他認為,更多的問題在學生方面,“為什么上研究生呢?多數(shù)研究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更不知道研究生階段與大學階段的差別?!?/p>
在安美建看來,多數(shù)研究生有著對自己不合理的定位和超高的期望。他們“還像上本科一樣,希望導師告訴他一本書,然后考出好的成績”,同時,又對導師專業(yè)外的期望太高,希望跟著有門路的導師,便于自己有個好的前途。
“兩者都希望利用對方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最終矛盾才會激化。”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導師被學生舉報的事件正是這類矛盾激化的體現(xiàn)。
“項目養(yǎng)人”模式下研究生所得太少?
在大多數(shù)理工科專業(yè),導師和學生的關系類似于項目里的老板和員工,很多受訪的高校教授和研究生都認為,正是這種“項目養(yǎng)人”模式在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師生關系容易產(chǎn)生裂痕。
夏季如今在美國讀博士,他感到,盡管國內外研究生培養(yǎng)都是“項目養(yǎng)人”,但在美國,項目經(jīng)費完全由教授控制,一般其中有50%都要作為勞務費支出,導師能夠招多少學生,完全由他的項目經(jīng)費多少決定,因為一旦決定招收一名研究生,在入學前便要承諾付給他幾年的獎學金?!斑@樣的話,肯定會好好珍惜?!?/p>
在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從事研究工作的喻海良也有同樣的感受:在澳大利亞的大學,教授申請到的項目經(jīng)費通常80%以上要作為人工費,而發(fā)給學生的獎學金也有最低標準,一般每年2.5萬~3.5萬澳元左右,而1.5萬澳元便足以負擔學生的生活費了,因此學生都能過上比較舒適的生活。
而中國的科研項目不但各項支出比例有著嚴格的“一刀切”規(guī)定,而且勞務費的比例相對較低,往往不超過20%。
中國的導師也有自己的苦衷。復旦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馬臻舉例說,一個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周期為 3年,如果按照2010年的資助強度20萬元,其中15%可以用作發(fā)研究生科研補助計算,就是3萬元;如果是30萬元的項目,就有4.5萬元可以用來發(fā)科研補助。但分攤到每個學生頭上,每月最多也只有幾百元。
“不可能給學生發(fā)很多補助,師生矛盾也不是簡單地給錢就能解決的。”馬臻說,作為導師,除了指導學生,他還要承擔多項任務,備課、上課、開會、從事科研、申請項目、處理各種雜事,每年,光花在寫項目申請書上的時間,就有1~2個月。他認為,學生進校的主要目的應該就是學習和科研,而有些學生不專心科研,因為個人私事經(jīng)常不來實驗室,也令他感到心力交瘁。
機制改革尚需時日 “臭味相投”是和諧的前提
由研究生擴招導致的一系列負面效應,已在近年內受到關注。在2013年3月1日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孫也剛強調,今后研究生教育將從注重規(guī)模發(fā)展轉變?yōu)樽⒅刭|量提升。為防止“導師不導”現(xiàn)象,近年來,各高校、科研院所也紛紛出臺規(guī)定,限制每位導師每年的招生人數(shù)。
不過,“項目養(yǎng)人”模式仍然是世界范圍內的通行方法。馬臻建議,鑒于這一做法在短期內得不到解決,一方面,應加強導師的職業(yè)發(fā)展輔導,作為導師,就應該多和研究生在一起,不但要指導科研業(yè)務,而且要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和生活困難,甚至和學生去食堂吃飯;同時,也要加強對研究生的學風教育和過程監(jiān)督,建立清退機制。
在馬臻看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好的導師,比如他自己讀博的導師,雖然也是“放羊型”的,每年在實驗室見到他不超過5次,但他把學生都看作獨立的科學家,和學生像同事一樣探索科學問題,因此放手讓學生去實踐。
“好的導師培養(yǎng)人、提攜人,但是平庸的導師利用人,把人當作有手的工具。選導師不能只是看光鮮的外表、職務、履歷、發(fā)表文章,還要看人品和是否愿意并有能力提攜后輩?!瘪R臻說。
安美建則認為,“項目養(yǎng)人”并非一無是處,導師的科研項目是學生進行研究生學業(yè)的經(jīng)濟基礎和科學基礎,學生的開銷要從項目里出,其研究生學業(yè)方向的合理性也來自項目的合理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導師和學生間‘臭味相投’是達到和諧的最簡單條件?!卑裁澜▽⒉煌膶煾爬椤胺叛蛉诵汀薄ⅰ肮纠习逍汀?、“保姆型”、“玉皇大帝型”、“唐僧型”等,他認為,在剛開始進行雙向選擇時,學生就需要選擇與自己“臭味相投”類型的導師,從而順利完成從學生向科研工作者的轉變。如果選擇的導師不適合自己,無法完成項目的工作,就應該及時更換導師或退學,這也是國際慣例。“不能對導師有任何專業(yè)之外的期望。在國際上,導師都是把研究生帶進某個領域的領路人,導師領進門,修行還是靠個人?!?/p>
喻海良也認為,正因為導師和研究生是雙向選擇關系,因此有必要加強研究生入學前的教育。學生在選擇導師之前,就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如果選了有行政職務的導師,就要做好見不到導師的心理準備,而不要抱怨導師不負責任;而導師在招生的時候,也應該告訴學生自己是否有行政職務,每個星期能有多少時間用于科研和指導,如果無法滿足學生的期望,應該盡早說明。
回想起自己在國內的研究生階段,夏季覺得,“在最渴望知識,對科學最抱有熱情的時候,卻未能很好地汲取養(yǎng)分?!?/p>
總結自己找導師的教訓,他認為當時太過注重導師的名氣和地位了?!爸笇ё约旱睦蠋熓欠褙撠煟欠裼锌蒲兴仞B(yǎng),才是最關鍵的?!币虼怂X得,學生在找導師時不能太盲目,“不能專門找院士、長江學者,或者行政級別高的,他們往往最沒時間指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