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微博)放榜,高校優(yōu)質生源大戰(zhàn)迅速打響。學生剛查到分數(shù),就有國內頂尖高校招生組老師找上門;多所內地和香港地區(qū)名校的招生老師廣撒網(wǎng)、“打爆”高分考生的手機;不少名校承諾,只要學生愿意報考,專業(yè)、獎學金、出國交流機會等都“好商量”。(7月1日《北京晚報》)
此刻,恰逢國內有組織調查的十年來高考狀元去向出爐。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近十年來各省市狀元中,有80%被清華、北大囊括。按理說,悉數(shù)“收”這么多狀元的兩校是否真的從中培養(yǎng)出了一批錢學森先生眼中的“一流的杰出人才”呢?僅僅通過“掐尖”,盡管獲得了“好食材”,但如果缺少“精加工”,恐怕難以做出美味佳肴。大學如果只“搶”不“培”,只“養(yǎng)”不“育”,這些“尖子生”幾年后恐怕多數(shù)也只會“泯然眾人矣”。從全球大學排名來看,產不出一流育人成果的大學也很難成為一流大學。
既如此,“掐尖搶生源”之風為何不休,反而越刮越猛烈呢?原因很多,而最為主要的還是與僵化的辦學體制機制密切相關。在此體制下,辦學千校一面,難見個性和風格,自然,招生時也難以拿出特色來吸引考生,就只好靠拼搶生源這一招了。可是,外在拼搶的結果最終傷害的不僅是高校的內涵建設,還有整個教育公平的大環(huán)境。首當其沖的是破壞招生公平,助長不良社會風氣。比如,為吸引高分考生,不少高校推出“可調劑專業(yè)”的辦法。按照此規(guī)定,如果沒被錄取到滿意的專業(yè),入校一年后成績排名在前10%的學生,可以換專業(yè)??墒牵凑粘R?guī),調劑專業(yè)難道不是應該針對興趣不合乎原來所選專業(yè)的所有學生的嗎?甚至,為了爭搶到“好苗子”,不少高校還把“戰(zhàn)場”前移至高二提前“訂制”優(yōu)質生。
高校如此“自掉身價”,如果出于良性競爭還好,比如推出教學環(huán)境、師資水平以及師生取得的學術成就大比拼等等,每個學校都擺出自己的優(yōu)勢、特長,以供學生選擇??上У氖?,一些高校的競爭多不是靠這些,而是靠獎學金、出國機會,甚至某些特權,以致出現(xiàn)競爭對手互相拆臺、彼此挖墻角的惡性競爭局面。如前兩年就出現(xiàn)過上海兩所大學相繼發(fā)聲明、公開撕破臉皮爭吵的情形,后來在教育部(微博)直接干預下,才草草收場。
一所好的大學,當以培養(yǎng)人才、文明社會為己任。當依靠自身的內涵建設,形成良好的學風教風,培養(yǎng)社會需求的人才、研發(fā)出一流的科學成果,這樣的大學自然會吸引優(yōu)秀的學子主動到來。而要建設這樣的大學,首先要摒棄一切功利化思想,要有不管是不是“尖子”,都能將其培養(yǎng)成人成才的底氣和心態(tài)。作為大學的領頭羊,北大、清華理應多長長這樣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