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承芬手抄的《更路簿》? ?于偉慧 攝
??? 這是海南東部的一個濱海小鎮(zhèn)——潭門鎮(zhèn),與毗鄰的另一個小鎮(zhèn)博鰲并稱瓊北兩大“明星小鎮(zhèn)”。
這里依然遍地都是船長——那種真正的船長:能看羅盤、望星象、辨海流,而不是像今天那些衣冠楚楚、依靠GPS和自動羅盤行船的船長。
潭門漁民就這樣世世代代犁波耕海,以大浪船下過的豪情,以拓荒者的氣概,繞過暗礁,戰(zhàn)勝急流,行船千里石塘,揚帆萬里長堤。
“自大潭過東海,用乾巽駛到十二更……”翻開發(fā)黃的本子,眼前突現(xiàn)海水茫茫,耳邊驟響濤聲陣陣。
行走在潭門鎮(zhèn),街邊老爸茶店里,往往能看到在南海上漂了近兩三個月的船老大們,悠哉地一邊喝茶,一邊和熟絡(luò)的人們分享著南海里的那些故事。
79歲的老船長蘇承芬家傳的《更路簿》,把浩瀚的南海裝進了一本小小的冊子里,把潭門厚重的歷史濃縮在一頁頁薄薄的紙張上。從13歲開木帆船,到69歲上岸,蘇承芬的足跡遍及三沙的三塘(蓬勃礁)、白峙仔(盤石峙)、雙峙(雙子峙),數(shù)十次到黃巖島捕撈。
蘇承芬是海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南海航道更路經(jīng)”的代表性傳承人,只憑一個航海羅盤和一本手抄的《更路簿》,在南海闖蕩50余年,從未發(fā)生過迷航。在簡陋的帆船時代,沒有現(xiàn)在的導航定位系統(tǒng),漁民們?nèi)绾伪鎰e方向和海流的呢?據(jù)《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上記載的潭門船長彭正楷回憶:“在海中測驗水流正常與否,是用爐灰捏成飯團一樣,拋入水中,看其溶解程度如何,如果爐灰團只溶解一點點就沉下去,則水流正常。若爐灰團很快溶解或被沖走,則水流不正常。此時,就要從中窺測水流方向?!?/p>
游客們七嘴八舌地發(fā)問:“潭門的漁民就是以打魚為生?”漁民們坦然回答:“我們是不打魚的漁夫?!痹瓉?,在中國,不管山東、浙江、福建,還是廣東或海南其他地方,所有漁民都是在船上捕魚、在水面勞作。只有潭門鎮(zhèn)的漁民是到三沙的珊瑚礁中潛水作業(yè),捕撈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珍品。哪里有珊瑚礁,他們就奔向哪里。每年冬季11月—12月,東北風起,潭門漁民們便駕船南下,去往南海作業(yè),至第二年的清明、谷雨期間西南風起,漁船就會滿載而歸。
(編輯:蔡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