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色太正在用木棉紡織。 徐一豪 攝
紡輪。徐一豪 攝
文記者?徐一豪?特約記者?陳家貞
提起木棉,人們首先想到的多半是那鮮紅似火的木棉花。但談及木棉紡織,知之者甚少?!澳久蕖敝缘妹且蚱涿藁畹睦w維。數(shù)千年前,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就是用它作為紡織的重要材料,制成衣被御寒。王海昌在其著作中提到,木棉棉絮用來織就黎錦,是海南在經(jīng)歷“無紡布時代”、“麻紡時代”之后的又一個特殊階段的海南珍貴技藝。
木棉樹是海南島上的古老樹種,據(jù)史料記載,黎族人民很早就用木棉作為紡織原料,生產(chǎn)吉貝布等織物。宋代蘇東坡謫居海南時作詩記載:“遺我吉貝衣,海風令夕寒?!敝府?shù)乩枳迦嗣褓浻杷媚久拗瞥傻募惒家?,足見木棉紡織的歷史之悠久。
“車轉(zhuǎn)輕雷秋紡雪,弓變半月夜彈云;衣裘卒歲吟翁暖,機杼終年織婦勤。”宋代詩人艾可叔的《木棉詩》,生動描繪了黎族婦女紡織的情景。千年之后,在黎鄉(xiāng)昌江,我們?nèi)钥梢姷嚼枳鍕D女用木棉紡線織布,這項古老的技藝并沒有因時光流逝、科技進步而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搬出一個小板凳、一筐木棉、一干紡線工具,家住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zhèn)孔車村的黎族婦女張色太開始了她重復(fù)了40多年的工作——用木棉紡線織布。細竹棍一端插上一個鐵鉤,再穿上兩枚銅錢,張色太自制的紡輪簡單但很實用。紡輪飛轉(zhuǎn)、手指捻動,一團團潔白的木棉轉(zhuǎn)眼間就變成了一根細長的棉線。
2009年,木棉紡織技藝被昌江黎族自治縣列入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加以保護。
今年56歲的張色太,是昌江黎族自治縣選定的唯一一名木棉紡織技藝傳承人。和多數(shù)黎族婦女一樣,她從十二三歲就開始跟著外婆學(xué)織布?!耙郧胺壳拔莺蠖挤N有木棉樹,木棉是我們紡線織布的主要原材料。”張色太說,木棉紡織的布料過去多用來做被子和外衣,但由于比較硬,如今使用的人已越來越少。
和其他紡織技藝相似,木棉紡織主要有以下幾道工序:摘下木棉棉桃曬干,開裂后取出棉絮;脫去棉籽后用木棍攪動使之蓬松,然后上紡輪捻成棉線;捻好的線團放入開水中熬煮,使之更具韌性;煮過的棉線曬干后呈天然的米黃色,一般無需另外染色,上腰織機織成棉布即可。張色太技藝嫻熟,3米長、30厘米寬的木棉布,她不到一天時間即可織成。
“省內(nèi)其他地區(qū)用木棉作為原材料紡線織布已經(jīng)比較少見,但在昌江黎族地區(qū),這一古老的技藝得以活態(tài)傳承,從未間斷?!辈枳遄灾慰h文化館館長孫如強說,這和昌江豐富的原材料有關(guān)。昌江是中國木棉之鄉(xiāng),木棉樹種植數(shù)量較多,黎族群眾可就地取材?!懊磕?月,木棉吐絮,掌握紡織技術(shù)的黎族群眾家家戶戶都會去采集棉絮?!?/p>
昌江木棉種植面積之廣,還與當?shù)氐囊环N習俗有關(guān)。在昌江黎族地區(qū),廣泛流傳著父母為兒子種植木棉的習俗。每逢黎家有男孩分家,父母都要在孩子新家的房前屋后種上幾株木棉樹,以備孩子將來有衣穿。進入新時代后,這種習俗仍被作為一種美好的祝愿在許多地方保存下來。
“木棉纖維較為粗糙,織出的布沉重且顏色單一?!睂O如強說,因市場效益的原因,如今黎族地區(qū)很少用木棉布做衣服,木棉棉絮多被人們用來填充枕頭,織成的布則多用來作為褥子墊在床上,或制成道公穿的袍子。
6chong.cn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復(fù)制或轉(zhuǎn)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