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6日電(記者賀迎春)政府說要做到上學“不愁”,可是從一些媒體報道來看,現在還有很多家庭困難學生為上學“發(fā)愁”。這是為什么呢?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馬建斌昨日在人民網訪談時表示,造成這種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個別地方媒體的片面報道。
馬建斌表示,這種現象本來是不應該發(fā)生的。因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這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為了做到這一點,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已經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大學本??平逃⒀芯可逃鱾€階段的學生資助政策,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地加大。十年來,我們的投入力度每年以平均26%的速度增長。從制度上、投入上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針對社會關心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學問題,馬建斌表示,我們對高校學生做到“三不愁”,第一個不愁是入學前不用愁;第二個不愁是入學時不用愁;第三個不愁是入學后不用愁。
據馬建斌介紹,學生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里面有一個小冊子,就是《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把學生在學校能享受的各種政策以及這些政策所要具備的條件和申請的程序都寫在里面了。學生拿到這個小冊子以后,就知道自己能夠享受什么樣的政策。我們還建立了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制度,要求所有的全日制高等學校都必須設立綠色通道,讓那些交不起學費的學生直接注冊入學,入學以后,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資助: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還有勤工助學、社會捐助、學費減免……這些措施,能保證大學生入學前、入學時、入學后都不愁。
政策力度這么大,可在一些媒體上還是會經常看到有上不起學的準大學生。對此,馬建斌表示,一個原因是個別地方媒體明知道有國家政策,為了增強新聞效果而片面地報道學生的家庭情況;第二個原因,個別地方媒體在報道前功課沒有做足,沒有去了解相關的國家政策,沒有到相關的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去咨詢,導致了報道的片面性。第三個原因,個別地方宣傳部門認識不到位、管理不到位。
一些地方媒體在報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況時,為了給學生爭取更多社會捐助,可能有意無意地很少提及政府的資助政策。對此,馬建斌認為,政府也鼓勵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但是動員社會捐助,應該讓捐助者客觀全面地了解捐助對象的家庭情況,也要客觀了解他能夠享受什么政策或者已經享受什么政策,從而決定自己的捐助程度。這是為社會負責,為輿論負責,也為捐助者負責。
附:2016年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