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中見雅?筆筆皆書樂東美
翻開《天池》,樂東的美盡在其中:撐起長蒿,撥開清浪,你會發(fā)現(xiàn)銀絲帶般的昌化江在溪角處打著趔趄,留下了山清水秀的抱由鎮(zhèn);扁擔扛上肩,一曲曲嘹亮的山歌繞著山路,你會看到黃流人擔起過的生活和夢想;淌過紅水河,徘徊抱邱黎寨,你會聽聞漢族教師黎新王14個春秋默默耕耘,在患重疾離世后,于河畔留下的師魂與足跡……
在那個信息傳播還不夠暢通的年代,《天池》俗中見雅、深入生活,擔起了記錄樂東美、宣傳樂東美的重要任務,它既描繪了樂東風土人情的山水畫,也刻錄了樂東改革開放后村鎮(zhèn)生活翻天覆地變化的光碟,更成為了表彰樂東先進人物的軍功章。陳修演告訴記者:“尤其是我們挖掘出的一些教師、鄉(xiāng)鎮(zhèn)郵遞員、森林公安民警等的優(yōu)秀事跡,不但為其他黨員干部群眾樹立了榜樣,也激勵了這些楷模不斷奮進,甚至很多人直到今天仍堅守著崗位和理想?!?/p>
“《天池》也為漢文化和黎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橋梁,有意識地讓更多的黎族作家站出來發(fā)聲,并為黎族年輕作家搭建起了施展拳腳和鍛煉提高的平臺。”長期生活在樂東的鄭文史對當地的黎族人民和黎族文化都很有感情,眼看著自己的家鄉(xiāng)在改革開放中發(fā)展了、進步了,他禁不住拿起筆記錄下這些喜人變化,并借助《天池》和樂東的漢族、黎族讀者進行分享,引起了廣泛共鳴;為采訪漢族教師黎新王,他和樂東縣中學另一位教師于元林騎著單車到抱由鎮(zhèn)抱邱村幾進幾出,在和當地百姓以及重疾在身的黎新王多次交流后,才寫下那篇令人泣下的《魂系紅水河》,感動了許多讀者。
往事的話匣子一打開,鄭文史難免陷入回憶:“當時圍繞在《天池》周圍有一批相對固定的樂東籍作家和文藝愛好者,大家都是單純地想把樂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誰也不要一分錢稿費,都爭著把文章寫好、爭著被《天池》印成鉛字,那種積極熱烈的創(chuàng)作氛圍,我至今都難以忘懷?!?/p>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