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wǎng)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是珍稀的生態(tài)資源,也是城市興起發(fā)展的脈絡(luò) 三亞河,今昔河事 一城水系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梁君窮 李夢楠 武威 封爍 時間:2020-10-29 15:21:39 星期四

三亞河畔棲息捕食的白鷺。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河港煙云

明代正德《瓊臺志》中記載:“三亞水,在州東一百里。出白佛齊嶺,經(jīng)椰根、三亞村,通畢潭港,合臨川港入海?!鼻宕滴酢堆轮菘h志》記載:“三亞水,州東一百里。出自佛齋嶺,經(jīng)三亞村,合臨川港入于海。” 這個“州”自然是指崖州,即今天的崖城。

正德《瓊臺志》成書于1512年,康熙《崖州縣志》成書于1694年,二者相隔182年,其中一個明顯的變化在于,一個曾經(jīng)繁華的國際性港口——畢潭港消失了。

明代之后,隨著海南在國際交流中地位的提升,島內(nèi)的港口職能也有了明確的分工,并且已規(guī)定有專門的對外港口。當時的崖州有3個對外港口,分別為畢潭港,州東100里三亞村南,占城貢船泊此;大蛋港,州西南3里,客商泊舟于此;望樓港,州西80里,番國貢船泊此。

三亞村南濱海的畢潭港,是占城國朝貢泊舟之地。據(jù)海南文史專家何以端考證,畢潭港故址應(yīng)在今天水蛟溪與六羅河合流之處,回新社區(qū)以東、紅樹灣樓盤以西的一段三亞河及洼地。

占城與交趾是當時越南南北兩個獨立政權(quán),據(jù)《明憲宗實錄》記載,占城國王子古來因國內(nèi)政局混亂和交趾國的干涉,不得不出逃海外,其率王妃王孫及部落千人載方物避難于崖州。

明末清初,由于三亞河、水蛟溪攜帶的泥沙淤積,畢潭港開始淤塞,慢慢的,這一國際性港口消失在了歷史的煙云之中,而它下游的三亞港則方興未艾。

(編輯:陳德文)
?

網(wǎng)友回帖

       6chong.cn AllRights Reserved      
??诰W(wǎng)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復(fù)制或轉(zhuǎn)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