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謝文經:海南民間音樂守護者 唱到生命最后一刻

??诰W http://6chong.cn 時間:2012-09-03 10:24

  歌聲久久歌者逝

  ———寫給海南音樂家謝文經先生

  

  謝文經先生在指揮合唱。本版圖片由謝玉虹提供

  晚年的謝文經先生。

  謝文經(右)訪問黎族歌手王妚大(中)。

  “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相見才有味;好久不見真想見,見到阿妹心歡喜。……”

  ———《久久不見久久見》謝文經作品

  傷逝綿遠,遺憾幾多。8月27日清晨,我接到謝文經先生女兒謝玉虹信息,告知先生已在廣州辭世的噩耗,震驚,痛惜,像是經歷了一場夢。幾乎所有知道謝老仙逝的人,無不感到深深地惋惜!雖知萬物皆有歸宿時,但對于還有很多未竟心愿的謝老來說,81歲離世,留下一群熱愛他的人,留下很多未遂的心愿,謝老還是走得有些倉促。

  海南民間音樂守護者

  “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相見才有味……”熟悉的歌聲在時間深處悠然傳來,謝老其實沒有走,他把畢生心血都獻給了海南本土音樂,從青年時代扎根五指山,到老年不停奔走于海南各地各個文藝團體乃至學校,他全然活在他的音樂世界里,超然物外,不計報酬,只為海南美妙的音樂讓世人所欣賞所傳承!前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音樂系主任黃英森教授說,謝老畢生從事海南民間音樂尤其是黎苗音樂的收集、整理和創(chuàng)作,聲樂器樂作品多首,創(chuàng)作歌曲近千首,演唱、演奏、灌唱片和刻錄光盤不計其數,謝老的音樂影響幾代人,流傳海內外。他是最早一批海南話歌曲收集、整理和創(chuàng)作者。他早年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海南話歌曲中,《毛主席來過五指山》、《舂米謠》、《久久不見久久見》深沉、婉轉、抒情,當時激動人心,至今久唱不衰,成為海南游子的思鄉(xiāng)戀歌。

  近年隨著原生態(tài)藝術的備受重視,謝文經創(chuàng)作的《黎家姑娘》、《搖籃曲》、《打哦歌》、《撿螺歌》、《斗牛調》、《我們苗家多么美》、《調聲》等流傳島內外。這些作品都獲得過國家級或省級獎項,成為黎族苗族音樂的經典之作,成為謝文經永久的音樂之聲!他用儋州民間音樂改編而成的合唱《調聲》,由海南愛樂女子合唱團演唱,在2000年北京國際合唱節(jié)中,以其獨特的海南風韻和異常輕松明快的格調受到極高的贊譽,《調聲》成為晚年謝文經的代表作品,經由合唱藝術團走出國門,獲得國際聲譽,為海南音樂贏得一席之地。

  西部漢子五指山的歌者

  海南島西,物產豐饒,人文興盛,島西人戀守家園的性格,不忘故土的深厚情感,無意間保存了這一地區(qū)文化的完整性和藝術的地域特色,西部聚集了海南自古以來最美好動人的儋州調聲、哩哩美、黎族民歌以及那些讓我們感動的民間藝術。臨高,正是島西極具特色的魚米之鄉(xiāng),自古就不缺少優(yōu)美的曲調,雄奇的歌謠。當你置身于“哩哩美”一波未息一波又起的歌聲的海洋,你就不會奇怪海南島西為何能誕生像謝文經那樣的杰出音樂家。

  1931年,謝文經誕生在臨高加來一個普通卻充滿歡樂歌聲的家庭。性格豪爽、喜歡唱漁歌的父親是他音樂之路的啟蒙者。謝老之女謝玉虹說,善唱“哩哩美”的爺爺,最早在父親的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美好旋律。1950年5月海南剛解放時,父親的歌喉在當地已小有名氣。此時,風華正茂的謝文經參加新成立的南方大學海南分校文藝工作隊,開赴五指山腹地進行掃盲工作。從此,謝文經,一個漢家青年,就此和黎族苗族人民以及他們的民族文化結下終身緣分,成為海南民族音樂的開拓者和代言人。

  1953年,歌喉圓潤的謝文經調入海南民族歌舞團(即廣東民族歌舞團)擔任歌隊隊長、演唱演員,后任創(chuàng)作組組長和藝術委員會主席,在條件十分艱苦的五指山區(qū)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生涯。以演唱《久久

  不見久久見》而聞名島內的黎族歌手陳忠先生說,至今五指山和保亭仍有謝老很多歌迷和老友,后來雖然因為工作關系調到廣州(謝文經1980年代隨團到廣州南方歌舞團),謝老依然?;匚逯干降貐^(qū),收集、整理并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聲樂作品和器樂作品。不管身在何方,海南永遠是他產生創(chuàng)作靈感的家園。他從一個歌唱演員變成一個作曲家,一輩子曲不離口,直到去世前夕,仍在故鄉(xiāng)演唱授徒。

  傾盡心力唱最后一曲

  今年4月,謝老樂呵呵地回到故鄉(xiāng)海南,一如既往地傳播他的音樂:在瓊州學院開學術講座,指導學生排練,接受瓊州學院的邀請,擔任藝術顧問……此時的他其實已經身患不治之癥達兩年之久,謝玉虹告訴記者,他給300多名瓊州學子持續(xù)講座兩個半小時,現場氣氛十分活躍:謝老從海南島的民歌起源,黎族苗族民歌的形成、地區(qū)分布、歌曲風格特征和特點等方面娓娓道來,講座中不時哼哼歌,他的忘情演唱與講解,風趣、歡快、深情,手舞之足蹈之,讓人完全看不出他其實已經命若琴弦。

  謝老知道音樂需要年輕的心靈,音樂需要下一代的傳承。他仿佛知道自己來日不多,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他頻頻從廣州奔回故鄉(xiāng),為下一代留下他的樂音,他的背影。黎族歌手黃婷丹回憶,2011年8月,謝老還到過海南省國興中學,為孩子們講述、演唱黎族民歌,他多么希望音樂的種子能在這些年輕的心田里播撒,能在他們心中留下回響!婷丹說,她就站在老人身旁,他講解,她歌唱,很多同學第一次如此癡迷地陶醉在音樂的闡釋和演唱中。說到此,以演唱謝老作品如《我是五指山人》而被聽眾喜歡的婷丹感傷不已。謝老常說:“海南的民歌,并不亞于廣西、貴州和云南民歌,可是在保護和弘揚上,遠遠不如人家?!彼麨榇硕L年憂心。他力圖以自己的心力,去影響去發(fā)現音樂人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歸去來兮望故鄉(xiāng)

  5月8日,還在海南進行音樂交流活動的謝老忽然發(fā)病。家人深知不測,趕緊接他回廣州就醫(yī)。天性樂觀的謝老以為他與音樂相處的世界不會改變,沒想到,這一次,竟是他和自己親愛的故鄉(xiāng)最后的一次相會,他留給故鄉(xiāng)人的,是他畢生追求的音樂。

  “沒有想到爸爸會走得那么快,不過他走時很安詳。80多位從家鄉(xiāng)和各地來跟他送別的親友都說他面容不改,像熟睡一樣?!敝x老的兒子謝明晶在接受記者的電話采訪時說。明晶說,沒料到爸爸的去世在故鄉(xiāng)海南激起那么大的反響,大家如此懷念他,敬重他,相信爸爸在天之靈應該感到欣慰。8月30日,為了表達追思之情,南海網陽光島社區(qū)特意將謝文經的部分作品掛在網上,《久久不見久久見》、《我們苗村多么美》、《舂米謠》等作品,網友隨時打開,都可聽到這些優(yōu)美的旋律。諸多網友紛紛發(fā)表帖子,紀念這位單純熱誠的海南音樂泰斗謝文經。

  謝老的忽然辭世,讓熱愛音樂的人們深深痛惜。海南音樂人金安仔說,他一直關心和幫助的老一輩歌手和年輕音樂人,從王妚大、符其賢、王玉梅、黃桂民、蔣大恩到他們這年輕一輩的音樂人,都得到他熱誠的幫助和指導,有了謝文經,我們更多地聽到了黎族同胞的聲音,是那種在深山老林中流傳了幾百年的古老而質樸的歌謠;有了謝文經,海南西海岸原本“土里土氣”的民歌,得以在北京音樂廳大出風頭,到過歐美,下過南洋,引起國內外音樂界人士的強烈共鳴和濃厚興趣!

  采訪中,記者得知謝文經先生生前的兩大遺憾,一是他認為民間音樂是海南文化藝術的金礦,獨具海南地域文化特色,她曾經催生了著名歌曲《萬泉河水清又清》、《西沙,我可愛的家鄉(xiāng)》,可惜這么好的音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次是他一生創(chuàng)作無數,但一直沒有機會舉辦個人的音樂會。謝老的遺憾,其實何嘗不是我們的遺憾!在淳樸的情感已經成為稀缺資源的時代,在對土地的無私熱愛與謳歌已經進入老照片的時代,謝文經先生和他留下的精神遺產,將不斷地提醒人們找回丟在名利場中的真誠、責任、愛和堅持……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蔡葩] [編輯:劉瀚濤]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谌請蠛?诰W入駐“新京號”
圖解??谝恢軣崧剕多彩節(jié)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谛履暌魳窌⒂?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谡胁乓菍稣\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讷@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fā)現??谥馈睌z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诿捞m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冢涸贫匆r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樂享多彩假日
??冢撼鞘猩v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诙冗^美好假期
2023“??诒狈悾ň①悾┗盍﹂_賽
??谔炜罩襟A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谧钪星?/a>
 
|
|
 
     6cho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诰W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