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沙遺珍
大明風
1998年以來,海南省文物局協(xié)同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隊,先后10余次對西沙群島進行水下考古,出水一大批極具歷史價值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遺存。北礁3號沉船遺址考古采集標本內(nèi)容豐富,尤以明代青花瓷最具代表性。此遺址發(fā)現(xiàn)的瓷器器形主要有碗、盤、罐、碟等。繪制花紋有山水、花卉、瑞獸、人物等。瓷器底款和出水錢幣,跨越明洪武、永樂、宣德、成化、嘉靖等年代。其中,永樂和宣德年間瓷器數(shù)量極大,但完整器很少。永樂通寶錢全為麻繩串連,品相完美如初,排列有序,沒有磨損痕跡,應(yīng)為未經(jīng)市場流通的官府庫錢。這也充分說明,永樂年款瓷器和錢幣,應(yīng)為鄭和下西洋時,船隊遇險船只的遺存。
昭前裕后的航海壯舉
大明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己卯(7月11日),中華民族永遠值得驕傲的一天。
這一天,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lǐng)龐大的船隊,從江蘇太倉劉家港“云帆高張,晝夜星馳”,開始了震驚世界的下西洋海上壯舉。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最后一次海外貿(mào)易,歷時28年,先后7次橫跨太平洋、印度洋,揚帆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馬歡,鄭和下西洋的隨行人員。因通曉阿拉伯語,以通事(翻譯)身份,先后3次陪同鄭和下西洋,訪問過亞非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極具歷史價值的《瀛涯勝覽》中寫到:“皇華使者承天敕,宣布綸音往夷域。鯨舟吼浪泛滄溟,經(jīng)涉洪濤
渺無極。洪濤浩浩涌瓊波,群山隱隱浮青螺?!瘪R歡把西沙群島所見島嶼描繪成“青螺”,非常形象地給這些島嶼平添了很多詩意。明代李薈在1402年所繪《混一疆里萬代國都之圖》中,把南海從東北向西南依次標繪有“石塘”、“長”、“石塘”。在這里,前一個石塘則指東沙群島,長沙指西沙群島,后一個石塘則指南沙群島。古時所說“千里長沙”泛指西沙群島,“萬里石塘”則概稱南沙。
西沙海域暗礁潛伏,淺灘橫流。船隊經(jīng)過,稍有不慎,就會觸礁沉沒,或遇灘擱淺。因此,西沙海域古代沉船甚多。
(編輯:陳櫻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