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wǎng)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chǎn)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高校學術道德面臨多種壓力 科學文化教育需加強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時間:2012-09-13 16:42:51

  一份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生科學研究與學術道德狀況調(diào)查顯示,發(fā)現(xiàn)學術不端行為時,僅有38.48%的學生認為身邊的學術不端行為會受到處理;當被問及發(fā)現(xiàn)老師或者同學有違反學術規(guī)范的行為時,有63.31%的學生選擇“私下跟同學講講,但不舉報”,28.86%的學生“裝作沒發(fā)現(xiàn)此事,不跟任何人提起”,僅有7.38%的學生選擇“向學院或學校舉報”。

  “目前,高校學術風氣問題在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月7日,在石家莊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上,專家學者們表示,要高度重視學術不端行為問題,對學術不端要發(fā)現(xiàn)一起嚴肅處理一起。

  在這次科學道德建設論壇上,來自海內(nèi)外的十多位院士、專家以“科學道德教育在科學道德建設中的作用”為主題,圍繞在高校構建研究生科學道德教育長效機制、科研誠信建設的行為準則、大學科研誠信的制度建設等作了專題報告和發(fā)言。他們表示,高校應旗幟鮮明地反對學術不端行為,就像體育界反興奮劑,政府反腐敗一樣,對學術腐敗行為實行“零容忍”。

  高校學術道德面臨多種壓力

  “一項涵蓋24所高校的調(diào)研顯示,相當比例的同學認為研究生中存在著學術失范現(xiàn)象?!蔽靼搽娮涌萍即髮W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曉靜說,一些研究生對學術失范行為持寬容態(tài)度,對一稿多投、“搭便車”署名等學術失范行為的認識尤為模糊。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院士指出,在大學生中,存在著學習動力不足、抄襲他人作業(yè)、敷衍實踐環(huán)節(jié)、考試作弊等現(xiàn)象。具體而言,工科有樂于技術模仿、逆向工程、山寨產(chǎn)品的問題;理科則有追求論文數(shù)量,引文不規(guī)范,數(shù)據(jù)不真實的問題;至于文科,則多有引文不規(guī)范,摘抄他人學術觀點,一稿多投等問題。

  胡海巖表示,大學的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面臨多種壓力。首先是競爭壓力,高校在申報各類競爭性項目時,不得不進行“打包”、“優(yōu)化組合”、“精心包裝”,然后向評審專家游說;科研項目申請后,有執(zhí)行壓力,他舉例說,某項目執(zhí)行期2年,甲方于第2年的6月首次向乙方撥款,并要求乙方于10月底提交結題報告;乙方被迫拼湊成果,而這種情況并非個案。

  胡海巖說:“希望能及早建立有關科學道德教育的法律條例,同時也希望外界能不直接干預大學對學術道德的管理?!?/p>

  科學道德教育本質上是做人教育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付向東教授認為,有些中國特色的學術不端,反映的是深層次的文化問題,“我參加國內(nèi)科學項目的評審。無一不是這樣:被評審的都知道評審專家名單。電話、短信到處飛,要求照顧。很多院士不是不想主持公道,但是架不住人情。學生讓寫推薦信,老師忙,讓學生自己寫,導師再抄一遍。這些實際上對信譽是一種損害。以至于美國的研究生院根本不相信中國人寫的推薦信?!?/p>

  付向東表示,叫板學術不端“不能只打蒼蠅,不打老虎”。換句話說,不僅要教學生,還要教老師,這里的“老虎”指的就是“我們這些老師”。他表示,就科學道德教育這門課的上法而言,不僅要有“言傳”,更要有“身教”。付向東建議,中國大學應當從規(guī)范公示、教育、監(jiān)督管理三個方面完善制度設計和強化執(zhí)行力度,同政府機構、學術團體、學術與社會媒體等相互配合,在具備專業(yè)背景的教授委員會主導下加強科研誠信的建設。

  這種說法得到了很多中國專家的支持。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進行科學道德教育,既要見樹木,也要見森林。在教育界、科技界,涉世不深的青年,首先是看著自己的老師、校長是怎么做的。他說,科學道德教育本質上是做人教育,這門課的上法是身教加言教,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身為師長者,要為人師表,身體力行,做學生的榜樣。如果老師有問題,個人追求評價、利益、金錢、權力,時間精力花在運作、包裝、應付評估,甚至造假、剽竊等方面,學生自然學不好。

  科學文化教育需加強

  對于如何加強科學道德建設,與會專家也開出了“藥方”。與會專家認為,科學文化建設應該放到與制度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胡海巖指出,科學道德和學風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現(xiàn)在大學決策層重視建章立制和規(guī)范教育,查處各種失范問題,院系層面也注意學術導向,但這些舉措的效果在衰減。在當前急功近利的社會背景下,各種坑蒙拐騙,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依然對師生產(chǎn)生著重要影響。這是大環(huán)境的問題,是森林中的大氣、水和土壤影響樹木成長?!?/p>

  杜祥琬發(fā)言說:“根本上,學術氛圍乃是學術界的價值觀、人生觀問題,是追求什么價值、目標的問題。應該以追求真理、造福人類為目標,關心學術,欣賞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的學術成果;提倡獨立思維和創(chuàng)新;肯坐冷板凳,時間和精力集中于研究,互相尊重,善于協(xié)作?!?/p>

  美國歐道明大學心理系教授菲利普·萊朗斯同樣強調(diào)“氣候”和文化的重要性。他認為,文化是人們是否做出不端行為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的改變需要很多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解決科學道德問題,首先要弘揚科學文化精神。科學本身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科學精神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為了別的。如果別的因素摻和進去,必然帶來相應的嚴重道德問題?!敝袊茀f(xié)主席韓啟德說。

  為此,從去年10月起,中國科協(xié)、教育部聯(lián)合發(fā)起在研究生新生中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今年,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也加入到這一行列中。截至目前,已累計有85.8萬人次研究生參與其中,基本覆蓋了2011年研究生新生,并繼續(xù)向高年級本科生和青年教師、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展,希望有更多的部門和單位加入到提升科學文化的行列中來。(記者袁于飛)

(編輯:童言)

網(wǎng)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