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W(wǎng)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chǎn)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學校另類勵志標語引爭議:警惕功利偏執(zhí)教育氛圍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  時間:2012-11-06 18:56:40

  勵志標語,說什么? 怎么說?

  “不好好學習的兩種下場:逛不完的菜市場、穿不完的地攤貨”,這是近日武漢市某中學家長會上出現(xiàn)的勵志標語。如今,每逢中高考前夕,此類勵志標語在學校、培訓機構(gòu)比比皆是,引起網(wǎng)友熱議。此類標語是對成功的庸俗理解,還是輕松親切、貼近學生心靈?本期,我們特約兩位觀察員就勵志標語話題進行探討。

  觀察員

  “教育者不僅要在各種教育方式上貼近學生,更要從教育心態(tài)上走進學生?!?/p>

  “對于充斥社會、浸淫校園的功利、淺薄文化,我們應該從根源上認識,做深刻反思?!?/p>

  鏈接·流行標語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

  “提升一分,干掉千人”

  “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

  “生時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

  “十年磨劍,夢想駐清華;六月試鋒,騰飛在北大”

  “家中父母吃苦受累,盼得學子捷報頻傳”(孫宏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 陳寶泉 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

  要貼近學生更要傳遞正能量

  取勵志標語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僅僅是若干教育行為中的一種,不就是墻上黑板上多了幾個字嗎?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但它背后卻隱含著我們這個社會的教育理念。新型勵志標語一改過去板著面孔的姿態(tài),語言詼諧,上口好記,說明教育者們也放下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態(tài),努力與學生們的心靈融合,這是好事。

  但是,它們真的打動學生們的情感和心靈了嗎?表面看,這些標語或使用了時髦的網(wǎng)絡語言,或使用了直白的市井語言,很容易博得學生和家長一笑。但是,它們向?qū)W生傳達的卻是滅頂?shù)膲毫?,是不顧死活,是你死我活,是學習失敗即人生失敗的價值觀。這些話語也動心動情,但是帶來的不是溫暖和正能量,而是寒冷和退縮。所以,即使情動心動,也是逃離的情緒和恐懼的顫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生活,學習不能帶來快樂,校園不能帶來溫馨,緊張、痛苦、壓抑將成為學生們未來對青春年少的回憶。因此,老師和家長越努力孩子越不愛學習成了現(xiàn)代教育悲劇。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全國十省少年兒童的發(fā)展狀況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2010年和2005年相比,五年過去了,盡管國家不斷進行多方面的教育改革,學生們“非常喜歡去上學”的比例反而下降了3.7%。因為“喜歡讀書”而學習的僅為7.9%,與2005年相比下降了0.6%。這說明孩子們的認知需要在下降,取而代之的主要學習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理想”和“將來有個好工作”等發(fā)展需要,這兩點與2005年相比都明顯上升。這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教育結(jié)果!發(fā)展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動力將不再存在。而認知需要,卻是孩子們保持學習動力不枯竭的源泉。

  打動人心的標語才能真正帶給人前行的動力。要打動人心,首先要貼近人心。要貼近人心,就要尊重人心。要尊重人心,就要先了解人心。了解學生的苦惱與快樂,尊重他們的成長規(guī)律,才能真正幫他們解決困擾、減輕壓力。所以,勵志標語不僅要在形式上貼近學生心靈,更重要的是在內(nèi)容上貼近學生心靈。同樣,教育者不僅要在各種教育方式上貼近學生,更要從教育心態(tài)上走進學生。

  勵志標語不妨更人情化一些,樂觀一些,積極一些。像“信心比黃金更珍貴,拼搏比理想更現(xiàn)實”、“蟄伏百日,卓冠群倫;智慧拼搏,日有所獲”等,或許更能觸動心靈。心動不如行動,光有行動沒有心動,行動將變得蒼白無力。光有心動沒有行動,心動將變成一聲嘆息。情動心動加行動,才是真正直指人心的好教育。(孫宏艷)

  警惕“勵志”背后的功利和偏執(zhí)

  翻看網(wǎng)絡上某示范高中高三各班的勵志標語,基本都集中在刻苦備考上面。高三學生當然要以高考為目標,但是功利色彩過重,科舉文化味道過濃,就有失偏頗了。網(wǎng)絡上還有小學生的勵志標語,應試教育的氛圍也很重。應試以外還有一些傳統(tǒng)標語,很多源自四書五經(jīng)。從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角度啟迪心智的不多。

  有人認為“逛菜市場、穿地攤貨”是時下對于“人生失敗”的低俗理解,這些誤讀人生、功利、淺薄的標語出現(xiàn)在學校里,出自教師筆下當然要引發(fā)社會的不滿,引起我們的警覺。類似的高中標語還有,“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等,實際上是把學生往牛角尖里引,引向偏執(zhí)、引向自虐?,F(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未成年人的成長應該是全面發(fā)展,健康快樂,包括志趣引領(lǐng)下樂此不疲的持續(xù)努力,有準備地接受磨煉。現(xiàn)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成功的前提是融入社會,學會關(guān)愛,學會合作,做“人中人”。就是從備考的現(xiàn)實角度看,背負沉重壓力,情緒極度緊張,既影響效率,也不利于發(fā)揮。

  還有一些標語,比如“十年磨劍,夢想駐清華;六月試鋒,騰飛在北大”也暴露出對于成才、對于高等教育的不理解。年輕人的特長、興趣各不相同,可選擇的發(fā)展之路很多。就是大學,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行業(yè)背景、學科優(yōu)勢也不盡相同,各有千秋,并非所有人都適合讀清華、北大?!凹抑懈改赋钥嗍芾?,盼得學子捷報頻傳”這樣的標語也有待商榷。成熟的社會講究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生活。長輩要尊重晚輩自己的成長選擇。

  至于為小學生勵志,不僅要剔除什么“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晚起的蟲子被吃”這些過于功利、鼓吹惡性競爭的標語,就是一些先賢語錄,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也顯得過于成人化,應添加近現(xiàn)代科學文化名人具有現(xiàn)實意義,微言大義的一些名言、警句。

  有研究教育的學者指出,對于充斥社會、浸淫校園的功利、淺薄文化,我們應該從根源上認識,做深刻反思。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是人類寶貴遺產(chǎn),其不足是實用主義與工具性。我們的社會剛脫胎于長期的貧窮落后,目前尚處于轉(zhuǎn)型過程中,長期積蓄了對于滿足物質(zhì)需求的渴望與下層社會向上突破的向往。這些欲望與向往一旦與實用主義、功利導向結(jié)合,就形成了不顧一切的急功近利傾向。扭轉(zhuǎn)這一偏向需要社會完成轉(zhuǎn)型,教育自身也要花很大的氣力自我提升。(陳寶泉)

(編輯:鄭克姍)

網(wǎng)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