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開心假期成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高發(fā)期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  時間:2013-01-23 16:33:08

  寒假將至,孩子們在家時間增多。來自本市青保部門的統(tǒng)計顯示,每逢假期都是未成年人安全事故的高發(fā)期,其中又以家庭和住宅小區(qū)成為“高危地帶”。

  日前,上海市教科院第四屆學校教育科研成果評選揭曉,徐匯區(qū)紫薇實驗幼兒園一項名為《上海幼兒安全教育實踐研究》的課題榮獲二等獎。該園對全園500余個孩子家庭開展問卷調查后發(fā)現,跌落撞傷、硬物夾傷、割剪刺傷、燙傷燒傷等14項內容,是家庭最常見的意外傷害事故。與此同時,家長還應注意,自己無形中的言語,也很有可能對孩子造成隱性心理傷害。

  顯性教育不該嚇唬孩子

  園長張愛蓮介紹,在各類幼兒傷害事故中,家庭內發(fā)生率最高,其次才是戶外和幼兒園。玩耍時被家具的尖角撞到,進餐時被硬物噎住或者太心急而燙傷,小區(qū)玩耍時被鄰居家的寵物抓傷……家長的一個小疏忽,就有可能讓孩子受到傷害。

  課題組負責人、紫薇實驗幼兒園黨支部副書記項潔云告訴記者,為了幫助家長和孩子強化安全意識,課題組發(fā)動全體老師和家長,從“在室內”“在公園”“在小區(qū)”“在旅行”等角度,一起編寫了安全小故事,完成了一本《親子共讀手冊》。

  “第一次征稿結束,我們發(fā)現,雖然安全事故原因不同,但相當一部分事故都是以小主人公被送進醫(yī)院結束的。”項潔云坦言,受到傳統(tǒng)思維影響,很多成人仍喜歡用“黑暗的地方有妖怪”“亂吃東西會去醫(yī)院打針”等消極、負面的故事,通過嚇唬孩子的方式進行“安全教育”。事實證明,不僅孩子不愛聽,還有可能使其變得膽小、封閉、對他人缺乏信任感,從而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在上海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專家指導下,老師們改變視角,用擬人化讓故事變得有趣、生動。調皮的“水蒸氣精靈”叮囑孩子,喝湯時,要等它們全部鉆到水面下才能張嘴;會“咬人”的抽屜提醒孩子,推拉的時候都要輕一點、慢一點;遇到打雷不要驚慌失措,那只是雷公公開著破舊的灑水車準備給地球花園澆水;不能拿陌生人的糖果,否則自己會縮小被裝進口袋……

  隱性傷害家長禍從口出

  項潔云介紹,問卷調查發(fā)現,家長對孩子受到的身體傷害普遍較為關注,但往往忽視了自己無心的言語和舉動,也很有可能對孩子造成隱性傷害。

  春節(jié)將至,親友相聚機會增加。項潔云提醒,對孩子來說,最討厭的是爸爸媽媽總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無論是私下還是公開場合,一句“你怎么這個也不會”“人家孩子怎么怎么樣”,不僅不能激勵孩子,還會讓孩子失去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動力。父母工作忙碌,孩子們最擔憂的是,爸爸媽媽因壓力太大變成“噴火怪獸”,將無名火發(fā)在自己身上。此外,如果孩子充滿熱情的一番話,總是只能換來父母敷衍的一句“知道了”,長此以往,父母會發(fā)現,孩子會逐漸在心里筑起一道壁壘,不僅傷害親子關系,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會逐漸受到損害。

(編輯:鄭克姍)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