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木偶戲 符菁蔚 攝
“三拜一唱”?人偶共演
民國陳銘樞在《海南島志》中(1933年印)云:“戲劇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頭班之演唱,來自潮州。海南之有戲劇,當即肇于此時。”亦有說是從福建傳入的;又明代正德《瓊臺志》記載,元明時代,海南島已有人偶戲,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海南土劇。另據(jù)清康熙(1662—1722)年間修撰的《臨高縣志》記載:“臨俗多信奉神道,不信醫(yī)藥,每于節(jié)例,端木塑于肩膊,男女巫唱答為戲,觀者甚眾,曰驅(qū)魔妖,習以為常。”《海南省志》對清康熙年間臨高人偶戲的盛行也有記載:“清康熙年間,土戲班最盛行,浸淫全島,婦孺老少,幾無不識唱土戲?!笨梢娙伺紤蛟谇蹇滴跄觊g已非常盛行。
童年記憶里,木偶戲演出就是一場極為熱鬧的盛會。一個夏天的傍晚,暮色清涼,日光隱退,能夠看到遠處絢爛的落日晚霞,周邊逐漸亮起萬家燈火,鄰居?孩童和老人拿著小板凳,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紛紛朝一個方向走去。記得那是一個臨時搭建的戲臺子,臺上靈活的木偶人不斷舞動著,十分有趣,臺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有說有笑,年暮的老人們沉醉在木偶戲情節(jié)中,而光鮮亮麗的木偶人令孩童們更是歡欣,如此場景,甚是歡樂!
當時年幼的自己并不知,原來臨高木偶戲有許多約定俗成的儀式,這些儀式帶有神圣感,又有神秘感,人們對之都有所敬畏。據(jù)當?shù)乩先酥v述,在演出之前,木偶戲班子們每到一個村莊演出,都要進行“三拜一唱”的儀式。老人娓娓道來:“相傳木偶戲的祖師爺是火光師傅,他乃神話中如來佛的一只燈罩,戲班們把它視為神的化身,于是每個戲班下鄉(xiāng)演出都要隨時把火光師傅的偶像帶在身邊,到哪個村莊演戲之前,戲班的所有人員都要拜火光師傅后才能開演,這叫‘自拜’。除了自拜火光師傅,戲班還得拜當?shù)赝恋厣?,表示戲班來這里演出,重這里的神靈,與神同樂,這叫‘他拜’。到演出結(jié)束的當晚,戲班要離開該村之前,必須對當?shù)赝恋厣裨賮硪淮伟菁?,感謝本村神靈這幾天來的互相幫助,保佑戲班在本村演出平安,現(xiàn)在馬上去另外一個村莊演出了,請神靈也要一路保戲班‘香火’不斷,這叫‘拜別’。而演出結(jié)束當晚,戲班要舉辦相關的‘唱吉’儀式,多唱些有關祈禱美好之類的臺詞”。
臨高木偶戲之所以區(qū)別于其他木偶戲,更具特色,就在于其人偶共演一個角色。木偶戲舞臺不設布幛,既看到木偶又看到人操縱木偶表演,時而“人”“偶”合作,協(xié)調(diào)和諧,變化多姿;時而“人”替“偶”演,彌補“偶”的不足,保證動作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時而以“偶”為主,通過“人”耍盡“偶味”,達到“人情”“偶味”融于一體,情趣盎然。
“人”與“偶”同臺共演時,兩者要融為一體,“人”就是“偶”,“偶”就是“人”,兩者之間不分你我,就像一個“演員”,兩者時時保持在動作與表情上的高度一致。比如“偶”要學習,“人”就要馬上“跟進”,通過表現(xiàn)翻書,或談詩論詞來表演這一個“學習”狀態(tài);“偶”在賞月時,“人”也要馬上進入“舉頭望明月”狀態(tài)等等。一個不能開口說話,不能動手動腳,只有一副呆滯面孔的木偶,通過演員許多的形體動作和妙趣橫生的語言念唱,讓“偶”能說能動,能憂傷,能快樂,能談情說愛,能騎馬彎弓,能游山玩水,能賞月吟詩……這種有形有聲、有動有靜、有愛有恨的“人偶共演”方式,增強了人物形象的豐富性,使每個木偶行當都能演繹一種生命的意義。
臨高木偶戲被稱為“千年傳承,民間奇葩”,?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這和它的民俗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倘若沒有一代代木偶文化創(chuàng)造人、守護者和傳承者的努力,我國木偶藝術園地將會缺少這個“民間奇葩”。
?
相關鏈接:
臨高舉辦國家級非遺展覽 以漁歌和木偶戲為主?
6chong.cn AllRights Reserved
??诰W(wǎng)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zhuǎn)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