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軒
臨江小小軒,
茉莉滿園鮮。
此處興書院,
賢能萬萬千。
這是南宋紹興年間,臨高縣令謝渥特邀南宋貶官、政治家、文學家、詩人、愛國名臣胡銓來茉莉軒講學,傳授中原文化,觸景生情而感慨賦詩,并為“臨江學館”命名為“茉莉軒書院”。
這里有個傳奇故事風聞古今。
縣令謝渥首創(chuàng)“臨高學館”
謝渥于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以賜進士及第文林郎上任臨高縣令,他注重于縣城建設和農業(yè)開發(fā),把縣城按標準遷移到莫村(現址),把文瀾江兩岸重新規(guī)劃,教導民眾開荒造田,傳授中原農業(yè)先進技術。他悟徹了要改變臨高的落后面貌,首先是發(fā)展文化教育。于是,他即刻呼吁全縣創(chuàng)辦臨高學館——茉莉軒書院,召集仕子學文化。學館開辦了十余年,雖有起色,但因臨城遠離中原,孤島封閉,難以引進中原文化,科舉文場學子仍無中舉。謝渥縣令為之納悶,憂心重重……
南宋愛國名臣胡銓,在朝廷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因抗金反對主和,毅然奮勇揮毫,奏疏《封事》,彈刻奸臣秦檜,挽救南宋,反被奸臣秦檜稟報宋高宗皇帝,以“狂妄上書,語出兇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動、劫持朝廷”之罪名,革去胡銓官職,貶謫昭州、廣州、新州,1148年再次遭貶瓊州吉陽軍。
南天南海,浪卷云涌,南宋大文豪伴著天海間傳來悲壯之歌,腳踏駭浪,壯行南荒。胡銓策馬入臨來到買愁村口,極目一派荒蕪凄涼,感嘆萬千,便觸景生情口占一首詩:
北往長思聞喜縣,
南來怕入買愁村。
區(qū)區(qū)萬里天涯路,
野草荒煙正斷魂。
一村民見狀速告謝渥縣令,縣令得知名聞天下的南宋文豪胡銓時,驚喜萬分,盛情打轎恭迎。
一座小茅軒(書院)坐落在文瀾江邊,院外茉莉花爭春斗妍,院前五龜對坐呈祥現瑞,這里風景優(yōu)美雅靜,勝似世外桃園。謝渥縣令特意請胡大人在此處夜宿,好讓他一路疲憊消散。但胡大人頓覺縣令喚他來這,究竟是休閑還是禁閉?縣令一大早,速來學館向胡大人問安,便請胡大人久留臨高興館辦學,傳授中原文化。胡大人早懷這夙愿,自知官已丟,無權撐,挽救南宋,只靠嘴一張培養(yǎng)愛國人才。但認為自己是犯朝罪人,處處奸黨當道,會連累縣令。謝渥縣令言表辦學館,召集莘莘學子,講授春秋大義,弘揚儒家學說,傳授中原文化,培養(yǎng)愛國志士,育國家棟梁之才,哪怕是丟烏紗帽,連老命也抵上!此舉令胡大人感激萬分,慨嘆不已,認為縣令披肝瀝膽,志同道合,真誠相見,機會難得,立即滿口答應,兩人立下誓言,同舟共濟,共建學堂,培養(yǎng)棟梁人才!
次日開館辦學,臨高百里方圓,乃至鄰縣的儋州、澄邁的學子速來求教,胡銓對學子戴定實及王良選等一一摸底,認為學子們多才多藝,雖學識基礎有點差,但奮力攻讀可有長進。
胡銓命名“茉莉軒”書院
謝渥縣令拜托胡大人命名學館,胡大人環(huán)顧一番,但見臨江小茅軒,周邊綻放著香悠悠的茉莉花,此境雅靜舒適,合乎教化,便有感而發(fā),決然命名學館為“茉莉軒書院”,眾人無不拍手喊好叫絕。謝渥縣令萬分欣喜,喚校正端筆墨請胡大人題寫牌匾。胡大人在一派歡樂聲中,揮毫潑墨題寫“茉莉軒書院”牌匾,高懸于書院門前。從此,胡銓嘔心瀝血教化斯民,習詩作文,講授《春秋》大義。促使莘莘學子,攻讀古人經書,定其規(guī)模,立其根本,知初學入德之門,明倫理道德教育學問,通治國民本德治為根;觀其發(fā)越,求古人之妙,弘揚儒家傳統(tǒng)文化精神,并以獨具特色的臨高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中原文化。胡大人教學有方,因地教化,因人施教,在短期間內,學子習詩作文大有長進。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經久未遇的旱災來臨,西風吹冽,旱地龜田,莊稼枯萎,黎民米缸斷糧,學子輟學,書院停教。縣令和胡大人面臨慘景,為黎民之所急而急,火速下鄉(xiāng)巡視,了解民情,為百姓排憂解難。在黎民百姓受災挨餓之時,性命垂危關頭,胡大人勸縣令呼吁官民患難與共,折大半官糧救濟災民,并向官紳勸募,捐獻錢物援助災區(qū),號召舉縣官民投入抗旱高潮,奪取豐收??h令與胡大人帶領災民造水車,把文瀾江水引上文瀾江兩岸田園,并勘測深挖地下水灌溉,確保生產豐收。同時,胡大人與縣令分頭訪貧問苦,安撫災民,救濟貧困學子,讓莘莘學子早日復學。
胡銓頭戴斗笠頂烈日,策馬百里家訪學子。胡大人來到學子戴定實家,但見定實患病躺在靠椅上,且聽戴大伯道之,定實因無米下鍋吃野菜,消化不良腸胃感染,便速采草藥煲湯。胡大人深情地為學子定實一口口喂藥湯,定實熱淚潸潸,大伯老淚縱橫。哪有南宋名臣為平民百姓喂藥湯?師生情似海深,愛心無聲勝有聲;滴滴藥湯潤心田,為人師表德感人……胡大人臨別前掏錢給定實補補身體,定實感激萬分,立即下跪叩謝恩師。
胡大人返程路上,馬渴嚎叫不前,幸逢大娘從老遠淘水過來給馬喝。胡大人掏出銀元權當買水錢,但大娘拜辭不受,胡銓感激不已。為了尋找水源,解救百姓飲水之難,胡銓牽馬踏棘苦勘測,耳貼旱地覓泉聲,突見低洼綠草盛,飲馬前奔猛咬啃,拔出草叢連土根,土穴溢出泉如銀。胡銓驚喜萬分,用樹棍深挖,甘泉驀地噴出地面,滔滔流淌,便喚眾鄉(xiāng)親把水井砌好。從此,眾鄉(xiāng)親就不愁沒水喝了。眾鄉(xiāng)親為了感念胡銓,便以他的號稱澹庵井。后戴定實囑兒子戴雄飛立澹庵泉跡石碑紀念。
糧食豐收,生活穩(wěn)定,眾學子已復學,胡銓又拿起教鞭為學子施教。在瑯瑯的讀書聲中,驀然一大群山雀飛繞著茉莉軒喳喳哀喚,似乎不祥之兆。眾人驚奇,可謂天災難躲,人禍防不勝防。州官傳令:謝渥目無州府,擅自請犯朝罪人胡銓講學,就地停職三個月!胡銓速到貶地吉陽軍,刻不容緩!宣令畢后,眾人悟到這是秦檜一伙奸黨設的圈套,但州令難違。眾人泛起愁濤,聲聲哀嘆,擔憂眾學子就要失學,茉莉軒書院即將停辦。在眾人納悶之時,飲馬突然踢地嘶叫,胡銓頓時急中生計,決定策馬走教!胡大人囑咐縣令按原教學計劃進行。胡大人向縣令及眾人環(huán)拜惜別,鄉(xiāng)親們與眾學子悲淚盈眶,心痛難奈,眼望著胡大人的背影遠去……
臨高美巢村,也叫買愁村。宋代貶官胡銓一度在此駐足。
“茉莉軒”流傳久遠
自縣令謝渥特邀胡銓來臨高興學施教后,茉莉軒書院越辦越紅火,臨高文風大振,書香四溢,人才輩出,先后有進士劉大林、探花張岳崧、舉人王佐和另外29名舉人,以及數百名拔貢、秀才連登紅榜。
茉莉軒書院學子戴定實、王良選科舉奪冠,雙雙提升朝廷吏部就職,衣冠還鄉(xiāng)。這是臨高自隋建縣科考以來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臨高黎民百姓無不為之贊嘆。胡大人和縣令心花怒放,都說臨高后繼有人了。
茉莉軒書院歷經滄桑,從宋、元、明、清歷朝以來歷經五次重建、擴建和多次修葺。最后,于清朝末年因無資修復倒塌,在舊址上只留有東倒西歪的刻有對聯的大柱。日本侵瓊時期,又把殘留的石柱拆除,只殘留“茉莉軒”三字石碑。后人把茉莉軒書院舊址建成臨高教育基地——廣東臨高師范、臨中、二中、實驗小學。
“茉莉軒書院”雖已消失,但在人們心中,她是中原文化傳播的圣地,也成為臨高教育發(fā)展的一個基地,一個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
?
?
相關鏈接:
海南周刊|臨高語族群文化: 臨江活水淌詩意?
6chong.cn AllRights Reserved
??诰W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