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廣東省公安廳獲悉,近日,在公安部的協調指揮下,河北、吉林、上海、福建、陜西等地警方密切配合,廣東省公安廳組織廣州、深圳、佛山、韶關、東莞等市公安機關開展“颶風19號”專案統一收網行動,集中對涉“校園貸”及其關聯違法犯罪活動進行重拳打擊,共摧毀犯罪窩點20余個,抓獲嫌疑人180余名,破獲案件190余宗,受害學生350余人。
今年3月,廣州警方接到大學生張某報案,稱其被推送廣告誘騙至一個叫“某易貸”貸款平臺進行貸款,先后4次以“資料費”“服務費”“保證金”“保險費”等名義轉賬給該平臺3000元。期間廣州、佛山等地相繼發(fā)現在校大學生被以培訓、低息貸款及冒用身份證進行網絡借貸等為名進行詐騙線索。該類案件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胡春華、馬興瑞、林少春、李春生等省領導等先后作出批示,要求嚴厲打擊此類針對在校學生的違法犯罪,堅決維護包括學生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廣東省公安廳對此高度重視,迅速成立專案組,對全省網絡兼職詐騙犯罪線索進行集中梳理,將涉“校園貸”違法犯罪列為“颶風19號”專案,部署全省開展偵查。在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yè)的配合下,專案組以與“校園貸”有關的電信網絡詐騙、合同詐騙、非法拘禁、故意傷害、敲詐勒索等針對大學生違法犯罪活動為重點,先后梳理出三批涉“校園貸”違法犯罪線索,掌握犯罪窩點20余個,涉及廣東、河北、吉林、上海、福建、湖北、云南和陜西等多個省市。經過兩個月的縝密偵查,專案組鎖定了相關犯罪團伙的作案手段、方式等犯罪證據。5月下旬,在公安部協調指揮下,專案組部署廣州、深圳、珠海、佛山、韶關、河源、東莞、茂名等地警方,統一開展涉“校園貸”違法犯罪收網行動,成功摧毀多個犯罪團伙,抓獲嫌疑人180余名,破獲案件190余宗,受害學生350余人,查扣電腦、手機、銀行卡、賬簿、詐騙劇本等涉案證據一批,沉重打擊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
據悉,一些不法分子和機構打著“互聯網+金融”的幌子,將高利貸、金融詐騙等“黑手”伸向大學生群體。有的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在校大學生推送貸款廣告,以免抵押、低利息為誘餌誘導學生貸款,并要求繳納貸款“手續(xù)費”“管理費”“保證金”等費用,收到學生支付款項后即將其“拉黑”不再聯系;有的串通“職業(yè)培訓機構”舉辦職業(yè)指導講座,夸大培訓效果,與學生簽訂聲稱能提高綜合技能的培訓合同,并與貸款公司勾結,誘導學生貸款支付學費,從中詐騙學生;有的要求學生提供照片、視頻、身份證和家屬電話號碼等作為貸款抵押和擔保,一旦學生無法如期還款,便以此威脅,勒索錢財。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普及、大學生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校園消費金融的實際需求,許多金融平臺(P2P等)、民間小貸公司等機構趁勢而入,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貸款業(yè)務,于是各種“校園貸”應運而生,在全國各大校園風靡一時?!靶@貸”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金融平臺,在給學生創(chuàng)業(yè)投資、解決學生經濟生活等提供資金便利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不少社會問題,滋生諸如“電信詐騙”“敲詐勒索”“尋釁滋事”“暴力催債”等違法犯罪行為。由于在校學生社會經驗不足、防范意識較差、心理承受能力弱、法律維權意識不強,“校園貸”違法犯罪給學生的心理、精神造成極大傷害,一些學生因此輟學,個別甚至自殺,社會影響極其惡劣。
目前,活躍在校園之間的網絡貸款平臺較為復雜(P2P平臺、小額貸款平臺和民間借貸平臺),不同類型的平臺在準入門檻、風險控制和行為治理上的能力存在較大差異,“良莠不齊”“雜亂無章”等現象比較突出。整頓“校園貸”亂象是一個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不同行業(yè)和部門。我省公安機關正積極與金融監(jiān)管、工商、工信、教育部門及高校、行業(yè)協會聯合,針對“校園貸”行業(yè)中不規(guī)范的問題,特別是存在“裸貸”“高利貸”“虛假宣傳”等嚴重侵害學生利益的行為開展專項打擊治理。涉及違法犯罪的,依法移交公安機關處理;對存在嚴重違規(guī)行為的網貸平臺堅決移交主管部門取締、整治。
廣東省公安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安機關將依法嚴厲打擊涉“校園貸”違法犯罪活動,堅決維護金融秩序和學生人身及財產安全。警方同時呼吁:廣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遇資金困難,應通過銀行等正規(guī)渠道獲得金融支持,不要盲信盲從、貪小便宜;要加強對個人身份信息、財務狀況等個人隱私和基礎信息的保護,提升網絡金融安全意識、風險防范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和借貸觀念;對涉嫌“校園貸”違法犯罪行為,要及時向學校反映或向警方報案。同時,公安機關建議監(jiān)管機構、行業(yè)協會和教育機構應建立聯合培訓機制,開展理財講座培訓和專項培訓,提升學生的理財意識,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避免學生陷入“校園貸”陷阱。
?
?
相關鏈接:
五問銀行版校園貸:如何控制風險 裸條亂象能終結嗎?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