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W(wǎng)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chǎn)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學前教育>
面對“難貴亂”:流動兒童渴求不流動的幼兒園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  時間:2012-12-24 10:44:46

  ??觀點:轉變思路讓流動兒童有園上

  ■劉羽 肖孟國

  針對流動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問題,北京市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中心自2004年起開展多項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大量流動兒童未能進入學前教育機構接受學前教育,經(jīng)常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tài),面臨種種意外傷害的危險。如何幫助處境不利的流動兒童接受學前教育,需要社會各界轉變一下思路。

  從學前教育的特點出發(fā),多種資源共同投入。學前教育具有保教合一性、福利性、公益性與社會服務性、補償性等特點,屬于綜合性事業(yè)。學前教育的獨特性還表現(xiàn)為它與家庭的密切聯(lián)系,同時它還是社區(qū)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探索如何解決流動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問題時,首先要從學前教育自身的特點出發(fā),看到學前教育所具有的社會功能,進而才能放開眼界,將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公益組織、社會力量、社區(qū)、家庭等多方的資源集合起來,以不同的途徑和方式投入到流動兒童學前教育事業(yè)中去。

  學前教育的資源廣泛地存在于社會之中,在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仍有較大缺口的現(xiàn)實條件下,市場和民間能夠對學前教育的供需做出及時的反應,能夠做政府暫時還做不了的事。民間具有巨大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這些潛在的資源需要認識其價值并加以挖掘。

  從多元視角出發(fā),重視非正規(guī)學前教育機構。學前教育在我國屬于非義務教育,從世界范圍來看,發(fā)達國家中也僅有個別國家將學前教育的一部分(如5-6歲兒童的幼兒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而且大多由社會興辦而非政府包辦。

  學前教育的功能及特點也決定了學前教育應走“社會化”之路,要重視非正規(guī)學前教育機構,以滿足社會多元化、多樣化的需求。非正規(guī)學前教育能夠滿足特定人群,尤其是處境不利的群體的受教育需求。具有靈活性,不因教育對象的年齡,教育場所等因素而限制其開展,同時它常常依托于當?shù)厣鐓^(qū),利用社會中的閑散資源,服務當?shù)厝巳?,和社區(qū)具有密切的融合性,正符合教育社會化的時代潮流。

  從公眾利益出發(fā),允許多種評價標準的存在。當一些家長為子女能夠進入“名園”而斥巨資搶購都市中的學區(qū)房時,當無數(shù)父母為孩子能夠踏進“優(yōu)質(zhì)園”而徹夜排隊時,當各類媒體紛紛報道多少家庭為孩子失去了接受一流學前教育的機會而憤懣時,我們是否應該想一想,什么是“優(yōu)質(zhì)教育”?對一個幼兒園滿不滿意由誰說了算?

  事實上,對幼兒園的評價不應是由專家、學者一言堂,更不應是政府及其官員的自詡,而應當是當事人、是公眾。他們是教育發(fā)展的主體,他們才有做出選擇和判斷的權利與能力,公眾的根本利益與社會發(fā)展趨向是一致的。

  所謂的“優(yōu)質(zhì)教育”不應只有一個標準,現(xiàn)實也不允許政府將所有的幼兒園都辦成“優(yōu)質(zhì)園”、“貴族園”,人民滿意的教育應當是平民化的教育、平民辦的教育。打工子弟學校和當下的一些所謂的“山寨園”的存在就證明,這類被主流人群漠視甚至歧視的民間自救行為,能夠為流動兒童提供起碼的學前教育。這股民間力量的興起至少預示了社會發(fā)展的希望。(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中心)

(編輯:鄭克姍)

網(wǎng)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