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W(wǎng)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chǎn)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聞>
汶川援建難題之搶救羌文化:負重的文化傳承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  時間:2011-04-29 11:11:01

珠海援建的綿虒鎮(zhèn),打造了大禹故里。

鍋莊廣場成為羌族同胞喜愛的一個文化活動場所。

兩名同學在課間練習吹羌笛,吸引了許多同學的圍觀。

廣東在援建時,注重保留羌族文化特色傳承。圖為蘿卜寨的羌族建筑。

  ■題解

  汶川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地震中,作為“少數(shù)民族中的少數(shù)民族”,有很多羌族人去世和失蹤。文化的載體是人,地震對羌族人民的打擊是不可估量的。

  祭祀神壇被摧毀、重要器具被損壞和丟失,許多傳統(tǒng)技藝瀕臨消亡,傳承后繼乏人,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

  對于這個“云朵上的民族”,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馮驥才感嘆:“汶川地震不僅是個體生命的災難,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災難,緊急搶救羌族文化遺產(chǎn)迫在眉睫?!备鼮榫o迫的是,羌族是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對于民族的記錄,只能通過對老人的口頭語言進行錄音錄像,以記錄歷史傳說。

  這一切,就像一份考卷中的附加題,擺在了廣東援建工作者面前。

  克枯小學校長高炬在汶川生活了30多年,但生平第一次看見羌笛,已經(jīng)是2009年。第一次看著一根竹節(jié)長、管身細的“新玩意”,高炬以為是一雙筷子。

  與他一樣,克枯小學238名學生,幾乎全是羌族,卻也幾乎都不會說羌語。羌笛、羌繡這些對于他和孩子們來說,“就像一門從沒接觸過的外語?!备呔嬲f。

  一年多后,今年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jié),克枯小學五年級學生王凡緊捏羌笛,略帶羞澀地在中央和四川省領導前演奏,曲終,他贏得了滿堂彩。望著這個曾經(jīng)連羌笛長什么樣都不知道的孩子,高炬激動地撥通了援建人員的電話,“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當廣東援建組進入汶川時,他們面對的是破碎的房屋、毀壞的歷史文物,也面對著對本民族文化日漸疏遠的普通羌族人。文化保存?zhèn)鞒腥蝿债惓FD巨,但留給援建者的時間卻不到3年……

  震后,汶川縣政府通過《汶川縣建立羌族文化保護體系的意見》,提出通過保護體系建設,用3年的時間,初步完成羌族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文化搶救、名錄和研究傳播平臺建設;用5年的時間,初步完成挖掘和傳承機制建設。

  眼下,距離規(guī)定的時間越來越短,汶川當?shù)馗刹繀s不乏信心。

  當?shù)匚捏w局一位工作人員說,廣東人不但建起了頗具羌族特色的建筑,使看得見的羌文化幾乎出現(xiàn)在每一個角落。更為可貴的是,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幫汶川人打下了“看不見的文化”傳承的底子。

(編輯:童言)

網(wǎng)友回帖